会计调整折射美联储独立性与透明度之争


    

会计调整折射美联储独立性与透明度之争 

 

■ 刘 涛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会计调整屡屡引发争议

2009年4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临时性”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赋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若严格执行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则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必须按当时的市价来估算资产价格。

举例来说,假设某银行2008年以5000万美元购买了某种金融产品,到2009年3月底其市场价值锐减至2500万美元。尽管危机结束后该金融产品的价格还有可能回升,但在2009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中,银行仍不得不按照2500万美元对资产进行减记。如此一来,无疑会给投资者和评级机构留下资产负债状况“正在恶化”的印象,导致银行信用评级急剧下滑、股票和债券被大幅抛售等一连串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在市场正常情况下,公允价值计价固然能及时反映企业资产状况;但在次贷危机风声鹤唳的动荡背景下,它的确有可能令金融机构雪上加霜,并搅动更大范围的市场恐慌情绪——2008年9月雷曼兄弟轰然倒地后引发连锁反应就是一个最好例证。因此,尽管一些人批评此举无异于纵容银行通过“造假”来掩盖真实业绩;但公众总体上还是对此给予了理解,认为这有助于在市场定价功能失效时降低资产冲减对金融体系的致命打击。

然而,2011年1月,在危机阴霾消散的情况下,市场上却再度传出消息,称美联储眼下竟然也正悄悄进行类似的会计调整,由此引发了轩然大波。具体而言,该调整允许联邦储备体系将蒙受的损失列入“对财政部负债”,而不必损及现有资本;美联储将以未来获利在资产负债表中抵销这项负债。反对者讥讽美联储是在玩“障眼法”的把戏。但美联储为何要这样做呢?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不仅将名义利率维持在0-0.25%的超低水平,还承诺购买了总额高达2.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债券,来帮助金融机构“减负”或拉低利率以促进投资和消费。根据金融学常识,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之间存在所谓的“跷跷板效应”: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下跌。因此,目前市场最大的担心就是,一旦中短期内利率上升,美联储持有的这些债券将大幅缩水甚至“资不抵债”,从而令美联储沦落到破产境地。

对此,美联储已多次公开保证,“在2013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美国通胀水平都不会超过2%”,因而投资者完全不必担心升息的问题。其主要依据是,美国经济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过程。但仅凭此并不足以服众,特别是无法打消人们对全球性通胀等外部因素的担心。世人还记得,2007-2008年在全球粮食价格和石油价格的轮番上涨冲击下,多年未经历通胀的美国,月度CPI也一度高达5.6%,迫使美联储被迫连续升息。显然,进行会计上的“技术调整”分明是美联储为避免破产而提前准备的最后保护伞。


美联储:独立性与透明度如何权衡?

但在笔者看来,围绕美联储会计准则变化之争不过是表象;其实质在于:它进一步加深了长久以来美国国内一些人对于美联储这一全球权力最大的中央银行“不透明”的担心。第一,这是美联储自行确定的一个会计准则,如果不是个别媒体在美联储每周的资产负债表报告中注意到了这一不起眼的“技术调整”,恐怕美联储就将成功上演“瞒天过海”了;第二,美联储迄今并未公开澄清,这到底属于临时措施,还是经常性措施。

曾几何时,美联储主席被尊奉为美国经济总统、经济沙皇、华尔街教父、美元帝国掌门人等。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全盛时代,只要他跺跺脚,整条华尔街都会地动山摇;只要他打个喷嚏,全球汇市、债市、股市、期市、黄金市场都将做出强烈反应;只要他准备讲话,全世界都将竖起耳朵,试图从他那含混不清的只言片语中探察风向。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在封面上刊登了一句令天下耸动的名言:“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格林斯潘继续当美联储主席就行。”

但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将美联储视为一个“危险、阴暗和缺乏监督”的机构。2009年7月,共和党议员罗恩•保罗更是发起了要求国会批准政府问责局(GAO)将美联储纳入审计对象的《美联储透明化法案》(HR-1207)。这一法案获得了众议院60%议员的联名支持和美国民众的一片叫好之声,可见其基础之广泛。

美联储“独立性”近年来遭遇信任危机,背后存在诸多原因:其一,美国自开国以来,对大政府、特别是对集权式中央银行的恐惧就一直不乏深厚土壤,历史上托马斯•杰斐逊和安德鲁•杰克逊两位前总统更是亲手埋葬了美联储的前身——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致使美国在1832年至1913年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中央银行;其二,格林斯潘神话破灭后,人们将次贷危机的爆发部分归咎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败和不受监管;其三,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在不救雷曼兄弟、却又拯救AIG的问题上存在双重标准之嫌,直接动摇了部分民众对其公正性的信任;其四美联储当前不负责任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让世界各国抱怨不已,美国国内的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强烈;最后,奥巴马在加强金融监管方案中,赋予了美联储更大权限,却并未提及如何监管美联储本身,这难免令保守派忧心忡忡。
 
另一方面,尽管《透明化法案》主要是针对美联储过于膨胀的金融监管权限和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过于神秘的决策方式,但美联储官员和不少经济学家担心,审计范围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干扰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时的独立性。例如,在罗恩•保罗的法案出台后,超过250名美国经济学家发表“致国会和行政部门的公开信”,强调“美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正面临风险。我们要求国会和行政部门重申支持并捍卫美联储的独立性,以此作为美国经济稳定的一个基石。”

关于美联储会计调整的质疑或许在短暂的喧闹过后便会不了了之;但围绕美联储独立性和透明度的争议却将长期持续下去。伯南克及其继任者与罗恩•保罗及其支持者之间能达成何种程度的妥协,将决定未来美联储的命运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