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如何产生?


    大师如何产生?
——读书札记之二

谭汝为

 

谈到清华大学的历史,令今人神往的是它独特的人才观。例如文史大师陈寅恪、数学泰斗华罗庚二人,都没有博士学位,却都得到清华的礼聘。
    

陈寅恪先生13岁即开始海外留学,前后长达16年:先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学习4年,后因病回国;19187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1921年再赴德国,进柏林大学研究梵文;但一直没拿学位。陈寅恪出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得到梁启超的鼎力推荐。据说梁启超为此曾与校长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但当时无学位、无著作的陈寅恪,就成为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其他三位是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  

 

1931年,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在《科学》杂志上读到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即生爱才之心,决定聘请华为该系资料员(助理员),一边工作一边旁听大学课程,月薪40元。次年破格升为助教;第四年又升为教员,给一年级学生上微积分课。1936年,华罗庚得到中华文学教育基金会乙种资助金1200美金,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38年,华罗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国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学校召开资格审查委员会,全体一致通过了他的教授资格。1946年他应邀赴美,历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

 

闻一多也属于没学历没学位而被清华聘任为教授的。据闻立雕《我的父亲闻一多》(《新民晚报》 200953065连载)提到:清华大学聘任教授一般是很看重资历的,而闻一多“既不是中文系或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清华当年只是个留美预备学校,课程不分科系或专业),又没混上一个博士、硕士的学衔、学位(他留美学的是美术,而美术家没有博士、硕士之称)”,“他的国学根底完全是在家中打下基础,以及后来刻苦自学得来的”。
    

国学大师钱穆没上过大学,是“小教”出身的学者,后来却能在燕京、清华、北大和西南联大等名校当教授。

 

在录取学生方面,清华也留下许多令今人惊叹的杰作。仅举两例:
  

1929年夏,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他的数学成绩很低,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皆为特优。主管录取的老师将他的成绩向校长罗家伦汇报。罗家伦打破惯例,予以破格录取。许诺:“开明的人才观:不拘一格求人才。”

 

1931年夏,18岁的钱伟长参加高考,以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100分的成绩跨进清华。那年清华语文考题《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从没到过北京,更遑论游清华园。年轻气盛且富有想象力的钱伟长没有包袱,大胆想象,用45分钟,洋洋洒洒写就一篇450字的赋。命题老师阅卷时想改动,但一个字也改不了,只能给钱伟长满分——100分。那年历史题目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多少卷、解释人是谁?这样的怪题,多人考零分,但钱伟长答题如流,稳拿满分。但是,钱伟长其它四门课——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5分,英文从未学过,0分。
  

后来事实雄辩地证明:陈寅恪、华罗庚、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伟长等都是举世公认的大师。但当年他们假如被清规戒律拦住卡壳,后来也许就很难有如许成就,甚至走上另一条人生道路。看来,要想造就大师,第一条:“英雄莫问出处”,就是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第二条:“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道存师存,博采众善。第三条:“新松恨不高千尺”,就是提供条件,营造氛围。大师都是逐渐成长的,不可能天生如此,一蹴而就。在未成大师之前,应善待无名“小师”,为其发展进步提供充分的条件,惟其如此,“大师”才有可能从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