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无聊,今日特地下载了《孔子》瞻仰一番……可我简直是被这部史诗烂片气得要哭了。
孔夫子被誉为人类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如今竟然出现“救救孔子”的呼声。《孔子》是一部去年初被高调宣传的“史诗巨片”。我想应该尽快去看一看这部影片,怎么能至于到了需要“救救孔子”的地步?报纸上可是说“中小学生看《孔子》,进影院学历史”哦。当然,我还是有一点犹豫的,因为发哥曾经说过“看完《孔子》不哭不是人”。万一我哭不出来,自己岂不是……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这部被称为“史诗巨片”没看完我就想哭——给气的。如果说这是一部普通的娱乐片也就罢了,为什么非要冠以“史诗巨片”的名号?历史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考古证明,中国的宫殿样式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形成。可《孔子》中的鲁国宫殿怎么看都不对劲,咋看都像罗马斗兽场。朝臣们坐在台阶之上大呼小叫,直呼“孔丘”之名,“粉丝”们为演讲者轮番加油助威。这不是中国的朝会,这是古罗马的元老院!在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埃及艳后》一片中有这样的镜头。跟《埃及艳后》神似的还有一个镜头:孔子指挥鲁军击败叛军使用神秘武器——油罐火攻,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
影片中的孔子颇有几分诸葛亮的神采——朝堂上舌战群臣,善于用兵多奇谋。在齐鲁两国会盟这一历史事件中,影片将鲁定公带兵车五百乘的史实改成季孙子拒不出兵,让孔夫子唱了一出空城计。孔门弟子在马尾巴上绑树枝拖地制造烟尘吓住齐国君臣的办法,明显是来自《三国演义》中张飞独守当阳桥的故事。孔子的人生悲剧是什么?没有遇到刘皇叔!
影片中多次使用《论语》中的名句,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使用《论语》不能像“文革”中滥用毛主席语录的做法。《论语》中的名句多是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离开了特定场合就可能扭曲了孔子的思想。比如在影片中孔子前往卫国被描述成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力主邀请,卫国太子(这个太子的称谓也是有问题的)竟然对南子挑拨说“孔丘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在孔子流亡之前真的讲过这句话么?众所周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是不能肢解开的,孔子并没有歧视妇女的思想。影片将风流的南子演绎成真正理解孔子的知己,又将孔子虚无成为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这段戏是在捧孔子还是揶揄孔子呢?如果南子真的像武则天一般有才干,如果南子真的如此理解孔子的思想,夫子又何来那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影片编造了南子被“一箭穿心”之时还念念不忘孔子更是蛇足。
影片中的老子形象彷佛神仙下凡,孔子匍匐于地、言必称“弟子”,难道儒家出自道家不成?影片中扮演反面角色的季孙子倒是显得颇有思想深度,其应对孔子“毁三都”的策略是“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季孙子是道家的门徒哦,张嘴就是《道德经》的名句。如此看来,孔子和季孙子应该是师出同门才对。也不知道那时老子是否已经“西出函谷关、作道德经五千言”,“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的名言又从何而来?影片中季孙子的“无为治国”实践领先西汉数百年,也有大政治家的风范。
影片中孔子似乎被有意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偶像,高大潇洒、文武双全,但是对于孔子的超越时空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却感觉着墨无多。两个配角的感觉超越了时代,季孙子就不说了,片中的鲁定公劝告孔子“也学学寡人装傻”,感觉颇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影片中看不出这些贤人有什么贤明之处。将颜回病死的史实改为在冰水捞书冻死,这无助于树立孔门第一贤徒的形象,反添迂腐之气。倒是在田中劳作的那些农夫们,一张嘴便要孔子留下来种地,还说“他那套是行不通的”。春秋时期的信息产业好发达,这些农夫是从互联网还是手机短信知道孔子的?至少比现代农民的文化水平要高,他们知道孔子哪儿行不通。
对于周润发扮演的孔子,其演技是可圈可点的。我倒是认为,选用濮存昕在气质上或许会更接近于孔子。据说对孔子研究颇有心得的濮存昕拒绝了这一角色,理由是“剧本不好”。濮存昕此举很明智,我以为。
拍摄《孔子》应该以弘扬儒家文化为目的,而不应该利用“《论语》热”来掘金。在近来的影片宣传上,夸大票房的手法屡见不鲜。但是,《孔子》上映首周票房被媒体指责“注水千万”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今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诚信问题尤为重要。试问,拍摄《孔子》究竟是为了孔子还是为了“银子”?
我在浙大客座师讲过两年野外考古选修课,我常对学生要求,学习历史要具备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我以为这部所谓的“史诗巨片”缺少严肃的历史精神,《孔子》不能当作信史来看。孩子是一张白纸,涂上一笔很容易,再改就难了。我对于“中小学生看《孔子》,进影院学历史”的说法实在不敢“恭维”,救救孔子,救救历史,救救下一代。
是孔子还是胡玫的悲哀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