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经济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切实迈出了一大步,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却又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强制淘汰,新兴产业还未完全形成气候,幸亏房地产业仍然坚挺,为各级土地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上海2010年仅土地出让金收入就高达1700亿元,约占同级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个别地方的土地出让金高达财政收入的80%以上。我们在责怪房地产业绑架了各级政府、绑架了消费者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幸亏在2010年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但是,这也同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我们的实体经济还很虚弱,如果我们的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没有能够支撑中国经济,将会让我们很多地方政府重新回到10年前的财政水平。城市化发展过快,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消化和吸收。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预测,由于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会有密集的资金投向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社会资金也会跟随。新兴产业将作为全年经济热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高端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重举措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并运营一年,给双方带来了便捷的通商环境,也将促进中国原材料工业与东盟国家的深入合作。从东盟国家工业基础来看,他们在基础工业方面还非常薄弱,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原材料工业的支撑,但是中国在钢材、水泥等行业的产能已经占据全球同行业的半壁江山,完全可以满足东盟工业发展的整体需求,随着中国与东盟工业一体化的深化,中国基础工业与东盟工业的融合将进一步提速。
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不断有新的突破,是否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开始了由量变到质的飞跃?是否可以说明中国将不再是一个制造业加工大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责备中国制造业低端、缺乏科技含量,挣的是辛苦钱,利润微薄可怜;另一种声音是觉得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快,高铁、航空航天、船舶重工等产业短短十来年时间就赶上国际一流水平……
客观地讲,中国工业化起步晚,进步快,个别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并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水平,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罗百辉认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主要来源于中国制造业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开阔的国际视野。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当然,能够跃升到高端制造业水平的企业还只是其中一部分,绝大多数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还将处于加工制造阶段。
虽然金融危机对美欧的打击比较严重,现在还未完全缓过气来,但是目前全球购买力还是欧美较强,主要源于欧美传统的消费习惯,高收入高福利高支出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变。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工业性收入至少是欧美同类工人的十分之一,尽管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中国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东盟国家比较,虽然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劳动力优势还是非常明显。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也在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塑料制造大国和塑料需求重地,整个塑料工业正呈现出产业集群逐年优化、整体优势逐步提升的新面貌。在这样大好发展形势的驱动下,各国纷纷把塑料行业的投资出口意向指向了这个充满机遇挑战的新兴经济体。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本相对充裕,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刻不容缓;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资源比较富集,土地、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和空间巨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促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先进的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劳动力、市场等优势,通过引进新的要素投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第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目前我国整体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链的偏低端,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产业进一步高度化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第三,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其中包括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新形势下,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梯次拓展,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第四,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通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初步扭转了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十一五”期间,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过东部地区。虽然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促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共同繁荣与发展。
近年来,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陆续出台了支持本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中西部不少省区市也结合自身特点纷纷制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为产业跨区域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罗百辉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不仅是本土企业西移,很多跨国公司也加快了布局中西部地区的步伐。二是转移规模明显扩大。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呈现相关联产业大规模转移的趋势。三是转移档次明显提高。过去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主要以能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近年来,中西部一些科技实力雄厚的省份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逐步增强,更多地承接汽车、电子、家电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据有关方面统计,2004-2009年,中部地区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家电产量上升15个百分点,同期东部沿海地区汽车和家电的比重则分别下降4个和15个百分点。
随着产业跨区域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实际到位国内资金1408亿元,同比增长84.9%,全年预计突破2000亿元;安徽省1-10月引进省外资金近6000亿元,同比增长51.7%,全年有望接近7000亿元;四川省1-10月引进省外资金4674亿元,同比增长36.8%,全年将超过5300亿元;湖南、河南、广西等中西部省区市也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初步观察和判断,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势头很可能要延续到“十二五”末期,今后五年将是我国地区生产力布局调整最为活跃的时期。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国家级规划;当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部门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产业转移和承接,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要素的重新组合,本身就是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创新。
二要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把资源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
三要高度重视基础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承接平台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电力、防洪减灾体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推进产业园区整合发展,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
四要不断深化区域合作。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东中西合作,加强“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进一步深化投资、能源、粮食、生态环境保护、人才技术、金融服务业等全方位合作与对接,实现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五要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加快推动建立区域间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中西部地区要在政府管理、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特别要在合作兴办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建立东中西互动、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
六要正确处理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做好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各级政府的职责在于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支持、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
中国塑料产业抢占国际“制高点”
近十年来,中国塑料制品产业每年以高于GDP的增速迅速增长。2009年塑料制品规模以上企业近2万家,工业总产值接近1.1万亿元,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10%。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日前表示,目前中国塑料加工机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并由设计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先进的自主研发强国。塑料合成树脂生产、塑料制品加工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前者由大量依靠进口树脂逐步转为立足国内多品种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后者则由加工为主转向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产业。
罗百辉表示,中国内地对塑料有着旺盛的需求,特别是汽车、摩托车所需汽车零部件,塑料建材、塑料包装等领域。而伴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塑料管道管件、型材、板片材、保温隔热材料、塑木材料等塑料建筑材料系列化、多样化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据罗百辉介绍,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成都揭牌,此委员会由72个国家成员组成,下设秘书处,分别拥有在美国的热塑性材料、英国的燃烧行为、德国的耐化性和环境老化等10个分技术委员会和69个工作组,负责塑料术语、通用方法、热塑性塑料产品、热固性塑料产品、塑料制品、泡沫塑料、增强塑料纤维产品等塑料及相关产品的国际标准编制、修订,现已制订塑料国际标准625项。
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上任秘书处设在美国,并于今年到期。此前,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均提交申请承担此项工作,最终我国塑料产业的飞速发展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可,同意将其设在中国。经国标委同意,目前该组织的秘书处挂靠在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挣得预示着我国将拥有国际塑料标准制订的更多“话语权”并占领“制高点”,提升塑料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塑料及相关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高端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重举措 塑料产业抢占国际“制高点”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