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中国传统的特殊人情营销(2月6日)


 

有工作缠身的哥哥没有办法去给亲戚拜年,即将大学毕业的侄子替他去串门。哥哥说“孩子大了,也该让他自己去跑了”。

虽然侄子也喜欢那种不出门的宅的状态,更不喜欢与陌生人说话,连每次接受压岁钱的时候,除了一句轻轻的“谢谢”之外,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表达,但依然略带无奈地去“子承父业”地去各家串门拜年。

拜年——不容易!

 

想来,要想去串门还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是长着腿会走路,长着胳膊能抱礼物就能胜任的。

先说礼物,现在华而不实的礼物越来越多,华丽的包装下往往都是一些容易变质甚至已经变质的东西。而且都是价格不菲的。价格低廉的拿不出手,价格像样的送不起,太实惠的礼物虽然对方喜欢,但却难以得到形象上的光辉;太重包装的礼物,实际上是给友情贴了个标签,上书“保鲜期至XXXX日”。让人感觉压抑。相反是那些注入价格越来越高涨的生活必需品,倒成为送礼时候最为让对方欢喜的东西,所以到关键时候还是不能靠包装的炫目,而是礼品本身的实用价值来看待其意义。

 

如侄子这样刚刚长大的孩子,就需要跨越比较大的质变。

比如在我们这样的家庭,不出去的时候还是可以接受一些长辈们送的压岁钱,一旦走出家门不仅自己无法再要压岁钱,而且看到比自己辈份还小的,就少不得要给压岁钱;比如随同家人一起去串亲戚的时候,可以坐在角落里,默不做声,但你代表的是父母去拜年,就势必需要“活泛”一些,需要说一些让大家都能接受的话题。

至少需要让人感觉不是那么愚笨的,会来事的,能了解所拜访的亲戚的好恶的,知道他们有什么期待,了解他们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说一些正中下怀的话。假如上次听到一些跟他家有关的话,需要再提一提,印证一下,或者是关心一下的。

 

你的亲戚来拜访了吗?他们有多少是不费任何周折就到你家的?有多少是需要问路甚至特地找个人带路才能找到的?有多少是说着千篇一律的话,让你感觉他们心不在焉的?

有些人来了会一直“讨扰”到你用盛情款待,话总是说不完,但另一些人仅仅是say hello,走马灯一般地,在杯里的茶还没有凉的时候,就起身告辞bye-bye了,似乎来了仅仅是履行职责,就如在QQ群里的那些人,总是发一张图片,上书“我来过了,别说我没来过啊”。

 

其实也不能责怪那些亲戚,毕竟坐下来是需要聊天的,聊天是需要有话题的,话题是需要彼此了解并都喜欢的,彼此都喜欢的话题是不能只看两个人的,而是在场的每个人都不反感的。即使是话痨,也不可能做到信手拈来,长久地使用更会有才尽之感。

串门拜年更像是一种特殊的营销。是以人情为基础的营销,姑且称为“人情营销”。

聊什么话题呢?聊对方的专业话题,让对方感觉你是在尊重他,把他当成专业人士一般地敬重。让对方开心,让自己长学问。如此更能了解某个特定领域的行业潜规则,少上一些当,即使真的到了搭人情的时候,也不至于不晓得那所欠的人情价值几何。

跟谁都能聊得起来,这就非寻常人所能做到的了。

 

春节期间的饭菜是很难准备的。

但是除非不会挑时候地“踩着饭点儿来”,或者一屁股坐到用膳完毕的人,否则大体都不会在你家吃饭。

拜年越来越程式化,基本很少有“赖”在人家一定要吃了饭再走的。这就更加大了其难度,到了吃饭的时间,是准备客饭还是不准备客饭呢?

准备了人家可以不吃,但不准备人家肯定挑礼。

但准备了之后,人家不吃,作为主人难免内心失落,而且那些多出来的肯定要在下一顿再吃了。但作为拜年的一方,平时都营养过剩,巴不得找机会找些清淡点的换换口味,在家自然可以随便,但进了人家的门成为客人,难道还要推三阻四的不成?!

——拜年,真是麻烦!

 

想来想去都没有想出拜年有什么不好。毕竟我们的祖先比我们要高明得多。

其实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这一风俗,大约也仅仅是彼此聊聊天,聚会一下,互通有无,了解动向,以后有需求和资源的时候彼此想着点。

至于压岁钱、吃饭,礼物之类的东西,都是后人强硬加上去的。档次随着物质的丰富而水涨船高,也都是攀比的虚荣心在作怪。

我们只当拜年为中国传统的人情营销的重要方式,足矣!

贾春宝

201126日星期日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