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
在25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表示,该校2012年招生季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意味着博导在清华将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再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而记者获悉,北大在几年前,就已在部分院系试行讲师独立指导博士生。
熟悉高校情况的人都知道,大学里不是所有教授都能带博士生,这让所谓的“博导”资格,成了比教授更高的身份。但其实,“博导”原本只是个工作岗位,只要有能力并且实际从事指导博士生的工作,都可以是博导。在国外,不论是什么职称的大学教师,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当“博导”。清华规定副教授也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可以说是在主动与国际做法接轨。
然而在笔者看来,清华包括北大改革博导选聘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可能是被动之举。它们扩大博士生导师的选聘范围,固然因为副教授、讲师中也有学术水平高的,但或许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招的博士生多了,只从教授中安排导师,人手已经不够用。比如,清华目前每年招收博士生1400人左右,在校博士生总数在4000多人,而该校官网显示,正高职称者总数为1262名。如果继续只有教授才能当博导,要么增加导师的负担,要么先评更多的人为教授。
事实上在国外,不是教授也能当博导,有个重要原因是职称评审严格,教授的数量较少。比如在英国的大学,一个系通常只有一个教授,其他的老师都是讲师,连中国科技史巨匠李约瑟,至死都只是讲师。与国内副教授同样年龄的,在美国多数当不上副教授。并且,美国必须是博士才能当大学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的讲师、副教授能带博士,谁都能够接受。
当然,北大、清华作为我国最好的大学,现在也几乎所有的讲师都有博士学位,且很多讲师、副教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让副教授、讲师也可带博士,将会与现行的职称制度发生冲突。如果不是所有的教授都能带博士,而一些副教授、讲师却被认为有这一能力,却不能及时将他们的职称也提为教授,他们是否会觉得不公平?除非,将部分教授的职称给降低。
在改革博士生导师选聘制度的同时,不但需要对职称制度进行配套改革,还需反思现行的博士招生。数据表明,近年来随着快速扩招,我国的博士生总数已为世界第一。若维持现行的职称制度、招生增幅,清华、北大让副教授、讲师可带博士,或许会带来一些危险的连锁效应。一是“博导”副教授、讲师会迅速变成教授,大学里遍地教授,教师职称出现倒挂。二是普通高校也会纷纷让副教授甚至讲师带博士,让原本应有较高含金量的博士越来越“水”。
发表于天津《每日新报》,详见: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mrxb/2011-02/27/node_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