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岁末,和《社会企业家》杂志一起“标点”2009公益时,我曾提出公益和互联网的结合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结合,也会是对社会有极大推动作用的结合。经过讨论,我们把中国公益事业的这一趋势称之为“@公益”,其实它无非是在强调一个事实:互联网和公益正在一体化。
2009年,我还翻译了一本书——《未来是湿的》,“湿”这个词一时间席卷了中国,势头不亚于当年的“数字化生存”。“湿”的翻法是我有意为之的,原因在于中国的运行缺少润滑剂,时刻有出现断裂的危险,我们要通过做互联网和做公益加强民间的力量,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湿润。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公益在中国将成为社会加湿器。“未来是湿的,公益就是湿的。”
湿是什么?
湿,是协同合作的态度。
湿,是社会资本的累积。
湿,是思维范式由一维而万维。
湿,是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
湿,是交流空间打破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
湿,是社会关系充满人情、关注意义、回到现象、重视具体。
湿,是用爱做事。
在十年前,人们还无法见证互联网催生这样的社会风潮——上百万的人共同推动巨大的事业,不是为了钱,而是出于爱。
长久以来,爱在小的人群中有深刻的影响,例如,我们都会善待家人和朋友,但爱局限于当地并且内容有限。我们招待自己的朋友,照顾我们的小孩,为亲爱的人相伴而欣喜,这样做的原因和方式不可能以报酬和花费这样的语言来解释。然而大型和长期的行为则要求经济报酬。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告诉我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生活早已教会我们,除获得金钱报酬外的其他动机是不足以支持严肃的工作的。
然而现在我们需要忘掉这句谚语,因为随着每一年过去它都变得更加不真实。人们现在有大量工具用来分享文字、图像、视频,并以共享为基础形成社区和实现合作。互联网的这一波浪潮,如SNS、维基、微博这些风靡全球、生机勃勃的技术,几乎都是本能互助,其特点是人与人像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情、缘分、兴趣聚集,而不是以契约的方式,干巴巴地待在一起。
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将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突然发现,新的关系和环境不再干老而僵硬,而变成有生命力的、有黏性的、湿乎乎的存在。人们凭借互联网的湿性,在社会化的同时,又能保持活力、个性和创造力。
我们所习惯的世界里,人们为爱做小的事情,做大事则是为了钱。不过,现在,我们可以为爱做大事情了。这一重大转变被《社会企业家》正确地总结为从小“i”到大爱——当“i”技术注入“爱”的力量,技术将脱去冰冷的面具;当“爱”事业获得“i”引擎,人类的爱将更有能力。
在“@公益”浪潮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新崛起的公益推动者。互联网连接了公益组织、社团协会与普通个体,一方面将公益信息、公益理念加以广泛传播,另一方面重新整合、重构社会,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共同展开公益行动成为可能。在汶川、玉树、舟曲等一系列赈灾与重建实践中,我们都见证了网络公益的力量。例如,有30多万网友在“5﹒12”地震期间,以2007年6月上线的腾讯公益频道为平台,一个月内捐款2400多万元,创下了中外互联网公益慈善史上网友最高捐赠纪录。
根据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师曾志教授等人的研究,网络公益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互联网促进了长期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慈善事业向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全民公益行动的转变。网络公益逐渐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一项重要活动,网络日益成为汇聚、释放爱心的平台。在不断推动公益精神普及的同时,网络也不断创造着全新的公益捐助模式。
门户网站通过开设公益频道,将信息归类、整合、深化,为网民参与公益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公益频道越来越注重与公益组织、传统媒体以及企业的合作,网站通过发起公益讨论、合作组织公益活动、开发公益项目等为网民提供了切实、便捷的公益参与路径,开始从信息发布平台转变为公益综合性平台。目前,门户网站的公益信息涵括助学、助残、扶贫、赈灾、环保、健康养生、企业公益、公众人物慈善义举、志愿者活动等各方面。
随着最近两年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公益机构在诸如开心网、人人网等综合类社交网站上开设机构主页,吸引“粉丝”的关注和支持;在微博应用于2010年异军突起之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友成基金会、壹基金等公益机构等也相继入驻;这使得公益机构和普通民众的联系变得直接、快速,有利于聚合民众智慧,推动公益发展,也有助于建构关系,培养公益基础。
国内的很多公益组织,很早就开始运营自己的独立网站,起先是利用网站来宣传自己的公益理念,扩大自身影响力,进而逐步发展网络线上公益捐助,通过网络组织各类公益活动等。而Web 2.0技术的传播成本低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专业性较低、规模较小的草根公益组织和个人也得以利用互联网建立起公益平台,成为互联网时代一支重要的公益力量。
互联网商务化的进一步加深,导致基于电子商务网站的公益平台基本形成。3G网络的普及,尤其是以iPhone、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拓展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也为网络公益捐助提供了新的渠道。公益信息浏览和传播、公益商品购买、公益捐赠、活动组织和沟通交流都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而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想象力和行动力。与传统的公益捐助相比,网络公益捐助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了较为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透明的反馈和高互动加深了网民和公益组织、发起者之间的信任度,从而也使得网络公益捐助获得了可持续发展。随着网络“月捐”等捐款方式的兴起,网民对于公益捐助的习惯逐渐发生转变,从以重大事件后的突发捐助和项目型的重点捐助为主,开始向日常捐助过渡,其公益捐助理念和文化也正逐步发生转变。
在2010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公益更多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从“大公益”时代进入到“微公益”时代。在“微公益”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体,每个人都能用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参与进来。从“最美支教女教师”蔡加芹传递爱心接力,到茶缸网“写一篇微博捐一粒米”的倡议,无不显示了微公益的精髓——“你也可以做公益”。而支撑这一点的是这样一种信念:“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是一根无形而坚韧的纽带,能将处于不同地理、民族、阶层与文化背景的个体结合成具有共同理想、追求和相互守望的共同体。公益体现着坚强的民族意志和共同的情感价值,公益事业的发展及普通个体参与公益事务的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公民社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互联网和公益使命的融合将带来一场席卷各个角落的生动的变革,而这场变革,一定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进展,而且是深入精神层面的释放。“i”技术随爱应变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也许只有当小“i”和大“爱”融合的时候,才能生发一个无边界的人人时代,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生存的地球和时空变得更加智慧、友善、湿润。
互联网是爱的大本营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