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大老教师关于校园乘车的两篇文章


天津师大老教师关于校园乘车的两篇文章

 

今天读《今晚报·副刊》,看到老同事汤吉夫教授写的《在校园里搭车》,蓦然想起我两年前写的同题材短文《让座与等车》(也刊于《今晚报》,具体日期失记),其中写道:

 

在下现已年过花甲,当了爷爷,但在国内的公交车、地铁上,甚至在我所任教大学的班车上,(除了我教过的学生之外)几乎没遇到年轻学子给我让座。对于站在他们身旁的老教师,弟子们或视而不见,或谈笑风生,或打情骂俏。

 

中午下课,走到新校区849路公交车站,几辆公交车一字排开,你就是福尔摩斯也难以判断究竟哪辆发车?年轻学子在预测将要走的车门口挤成一团,大家望眼欲穿地向公交车办公室伫望。数分钟后,司机犹如救世主般,器宇轩昂地端着大茶缸子踱来。他们和公安局警察一样,面无表情,与笑绝缘。学生们机敏地根据司机行走方向迅速调整步伐,一阵骚乱。司机傲慢地站住,将车门打开——于是蜂拥而上,拥挤不堪。各位教师,尤其老先生们无奈地站到一旁,最后上车,自然无座。

 

功利主义和言行脱节,在年轻学子身上颇有体现。在作文时,在演讲中,在思想汇报里,在加入先锋队的申请书上,时髦政治名词的使用,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说得写得极为纯熟。遗憾的是,这些标语口号与实际言行脱节。

 

我在国外讲学期间,在公交车、校内班车和地铁上,常有陌生的外国年轻人给我让座。从让座这件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昭示出我们的青少年教育并不成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学子为数不少!学校领导都有专车,有司机接送,他们忙于迎来送往;团委、学生处领导热衷于张挂横幅标语,对此茫然不知或以小事忽之。其实,整顿公交站的上车秩序,身强力壮的学子为老年体弱的师长让座,并非“挟泰山而超北海”,只要思想教育和措施到位,问题不难解决。究竟如何重建大学的精神家园?是醉心于唱高调挂横标贴标语,还是实实在在地办事,老朽感到很茫然……

 

现将汤吉夫《在校园里搭车》(刊于《今晚报·副刊》 2011-02-25)全文照录于下:

 

我们学校通往城里有三条公交线。起初,我上下班是搭公交的。但公交站距离我任教的文学院,不少于1000米的距离,步行大约得需一刻钟,所以,后来我也放弃乘坐公交车了。

 

春天的一个下午,我下了课,赶到公交车站,在候车人的长蛇阵里,挤了半天,已经很累了。车一来,人们便蜂拥地挤上去,个个都是青春靓丽的大学生,我当然挤不上去。不过也不能全怪他们,从我一面说,也是放不下教授的架子,怕在拥挤中掉了自己的教授的身份。既然你不肯挤,到了车上肯定就没座位。开始我还想,我是这学校的老师,看见我这年龄的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人,学生们肯定会照顾我的。

 

我上了汽车,拉住车上的拉手,睃巡着四周,年轻人都在悄悄说话,竟没有一人多看我一眼。车开动了,我摇晃了一下,拉紧了车上的拉手,心想,车上的学生真的一个认识我的都没有?难怪,学校如此之大,众多的学院众多的系,我只不过是文学院的小老师,人家外院的学生,干嘛要认识你呢?退一步说,人家认识你又怎样?一路拥挤在公交车上,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心里涌起了无限苍凉。一个偶然的瞬间,我瞥见不远处坐着一对情侣似的学生,那女生就是我们文学院的,我叫不出名字,但她旁听过我的课,是没有疑问的,我使劲盯住她,似乎去想让她认出我来,不料她竟把目光避开,她的目光一避倒使我清醒了,我看到了我灵魂中的卑污,为了这么一点让座的小小利益我竟充满了幻想,何必呢?都是人,都是买票上来的,有本事你就挤上个座位,没本事你就站着,在这里年轻与年老是平等的,有什么可哀怨的呢?陆续有人下车,但腾出的座位迅速被人抢走了。

 

公交车上的遭遇对我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打击,教师的尊严感还没出校门就被扫荡得一干二净,从那以后,我就不再搭乘公交车。但是搭乘出租车的经历也同样让我遭受打击,出租车停靠的地方距离生活广场、学生食堂不远,下班的时候搭出租车的人也很多,路的两边聚集了许多急于上车的学生。有天下午,从下课的教室步行走到这里已经气喘吁吁,站在路边眼瞅着开过来一辆出租车,但被一个小伙子给抢走了,又过来一辆又让另一个小伙子抢走了。一个校保安对我说:“老先生,你不能这样干等啊,你得主动去拦车。要不你走不了。”可我哪有力气去拦哪。我就等着吧,学生们都急,等他们都走了,总会轮到我吧。又有几辆车,都被学生拦走了。保安有点看不过去,就替我到马路对面去拦了一辆,当保安跑过来要引我去上车的时候,发现那辆出租车被一个性急的学生半道截走了,气得保安直骂街,“都是什么学生啊,一群狼崽子!”他喊。我叹了一口气。无奈地继续等着。

 

说起来都是细枝末节,都是无足挂齿的事,但是细细品味,还真是别有滋味的。我们的学生都怎么了?也许是老得还不够火候,我还不能心静如止水,我上火,我生气,我在想,学生们在校园里如此这般,出了校门会是什么模样?可我找谁说去啊,有谁顾得上管这类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呢?但话说回来,教育教育,不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教育绝不会是完整的好教育。从这样的角度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缺了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