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中国2010年GDP达5兆8千亿美元,增长10.3%,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1995年的600美元跃升到2010年的4,000美元,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比较美、日、中国经济规模的消长,中国在经济规模上虽然快速成长,惟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实质差距仍大,GDP总量虽已超越日本,然人均GDP仅相当于日本的十分之一。但多年高增长的中国经济实力与地位日趋重要,扮演了新兴市场国家代表的角色。高达2兆6千多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存底,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关键力量;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IMF)的股权及投票权亦超越英、法、德,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股东。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贡献也越来越大,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高达10.3%的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时序进入2011年2月,金融风暴的阴霾犹未完全散去,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货币、汇率、贸易争议不断,世界经济究将何去何从?联合国1月18日发布「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率为3.1%,低于2010年预测的3.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25日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则指出,世界经济的复苏仍在继续,但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会继续上升,延缓经济复苏的进程,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不可逆转,全球供应链分工体系将继续发展,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潮流下,世界各国经济开放度和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将面临许多新变化和新机遇,形势复杂,挑战严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面临怎样的挑战,是为全球最关注的话题。
(二)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与政策绩效,都会影响到日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和效率,而影响2011年经济运行的因素,有外来的挑战与内部压力。
外来的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迄未稳步复苏,以及美国由此而推出的宽松量化货币政策。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仍然低迷。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又引发新的金融市场动荡,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而且由于经济复苏动力疲弱,美国除陆续推出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外,还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本持续流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迫使人民币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大幅升值,通货膨胀压力增加、资产泡沫益趋严重。未来如果美国复苏动力持续疲弱,预计2011年人民币将继续升值,升幅若超过8%,则将使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产能过剩,对中国外贸、整体经济增长有极大影响。
资源价格高涨是另一外来挑战。2010年由于全球天候异常、美元贬值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上升等因素,世界市场谷物如小麦、玉米、大米、黄豆与棉花的价格都大幅上涨。2010年12月国际粮食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棉花价格上涨86%,石油突破每桶美金百元,黄金、铝、镍、铜等金属连番上涨。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世界面临一场新的粮价冲击,预期2011年全球资源争夺战势必益趋激烈。而中国原本就资源相对紧缺,另一方面却又高能耗,大宗商品与能源价格高涨将加剧中国的「输入性通膨胀」,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进而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至于来自中国内部的压力,主要是劳动人口增量减少,工资水平急剧上升,经济结构调整困难,分配不公严重,房地产泡沫不断累积。尤其是喊了十年之久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还没有根本突破,仍然处于投资与重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必须确实改变发展模式,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突破「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瓶颈和陷阱。
目前中国预计2011年GDP将首次突破40兆元人民币,达44.5兆元,增长9.3%;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长都将有所放慢,其中出口减速将较为明显。但衡诸2011年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其实际成效有待观察。
(三)现行政策与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自今年2月9日起,调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为2010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利率;2月24日起又调升存款准备金率0.5%,是自2010年以来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今年第二次调升,预计可收回商业银行资金逾3,500亿元。中国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两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与一次加息,不断加强货币紧缩力度,显示出在物价上涨压力,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负效应较大的影响下,如果没有重大的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2011年货币政策将呈适度紧缩趋势。预计2011年M2余额年成长率将在16%以下,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在7兆至7.5兆元之间。全年通货膨胀高点可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货币紧缩、加息,以及人民币升值等政策也将在这一时段推出。
中国强调今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调升存款准备金率与存款利率减少货币流动性,这实际上是一种紧缩政策。但这种政策效果充满不确定性,难以预计,最明显的是对抑制房价上涨效果不彰。因为在2010年以来三次严厉房市调控下,与2010年元月相比,今年元月70个大中城市价格上涨的有68个城市,其中涨幅超过10%的城市有10个。房价之外,究竟要加息多少,才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及预期,更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之外,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真实挑战。长期来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发展的方式还比较粗放,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居高不下。2010年GDP增幅达10.3%,2011年估计将由过去30年年均10%增长降至平均8%左右。政策重点放在抑制泡沫、控制投资、调整结构,这比货币政策复杂得多。过去「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模式等问题反而更突出,这些都是2011年乃至「十二五」时期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加入世贸近十年,经济活动与全球贸易、资本流动、资源分配息息相关,影响与日俱增。虽然人均GDP只相当于已开发国家的十分之一,也还有高达1.5亿的贫困人口,产业发展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仍大量依赖进口。但庞大的经济实力,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使中国在2008年以来的G20峰会上,份量大大增加。国际货币基金(IMF)2010年12月号「金融与发展」杂志研究报告便指出,中国1%的经济成长率维持五年,使全球经济成长率增加0.4%,足见其「溢出效应」之大。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资源匮乏、人均收入较低、贫困人口比重大、生产力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大、公共福利事业有待发展和完善。随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增强,外部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上升,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日趋强大的内外挑战与压力,相对的也孕育着巨大发展机遇。
在世界经济尚未脱离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动力与发展趋势仍是全球关注的焦点。2011年的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比较仍将是较快发展,然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故增速可能会有所降低,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整体经济年度增长目标定在7%,然而不少地方规划的「十二五」经济增长指标都远高于此。如何律定务实的经济增长速度,调控地方的投资冲动,可能是2011年首须面对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