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周五下午2点,我作客新浪微访谈,和博客、微博博友谈设计、侃时尚、戏说文化,闲聊一切好玩儿的话题。地址如下:http://talk.t.sina.com.cn/ft/20110225304
岳敏君的眯眼咧嘴大笑,是他的艺术符号。麦当劳的M,是它的商业符号。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消费观拥有品,是他们的阶级符号。凤姐的犀利言辞,是她的性格符号。符号化其实算一种理性的归类行为,你把它等同于“品牌”、“标识”、“独特竞争力”,都有道理。有符号好识别,拜托,大家都那么忙,哪有功夫陪着你解玄机,早四处赚钱去了。
所以,建筑设计也开始符号化,鱼、帆船、钢琴、连福禄寿三个老爷子的全身像都可以贴十几层酒店的外立面当设计。看多了,大家纷纷表示很腻歪,有人说这还算哪门子符号化,整一个放大镜化。
符号化有明晰的辨识度,但建筑、设计,有功能性需求,有商业性需求,更有美学需求。一个建筑专业科班人士会对你说,以他们的专业素养来看,一个钢琴大楼,看不到美。如果这也叫手法,那么只能说见不够多,识不够广。你在里面没有创新的材质曲线概念,仅凭一个像极了钢琴的东西,那不够看。大师们将设计创意的领域都快扩展到二次元了,你还在原点附近溜大,那不是井底之蛙么。真要极端了说,抽象的是美的、高级的,多丑的都是正路;具象是丑的、低俗的,多顺眼也不是艺术。
这就和对中产阶级的符号化一样。你怎么定义中产阶级?媒体、国家、大众,最爱用的就是赚多少钱。为什么?这个标准多简单明晰啊。但越简单的符号,如上面的钢琴、福禄寿老爷子,往往越难清晰深刻地表达东西。符号是做什么用的?传递信息。一个巨简单的符号,你能指望它传递多精确的信息?据我所知,真正属于中产阶级的同志们,最烦别人拿赚多少钱来判断他们是否有阶级准入证。他们需要把收入各种深度化、情感化、解析化,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比如选择职业,股民被中产阶级边缘化,而基金经理就是标准的中产阶级职业。因为虽然可能收入会持平,但基金经理的必要教育背景、收入稳定性、社交面拓展,都是更重要的考虑因素。
再说到设计,符号化,和中国文化,就总会说到一块儿。符号干什么用的?传递信息。设计干什么用的:解决问题。一个传递信息的东西,你觉得它能解决问题么?当然到了高境界,能解决很多思维、宗教、感性上的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太难了。所以本身中国文化的符号化,在设计领域,就算一个伪命题。间接验证了:光追逐用大红灯笼、一排一排多宝格、窗花门扇等简单符号来表现中国文化的,基本都没韵味没看头。
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一个钢琴楼,是个简单而直白的符号。没学过建筑设计,会觉得它线条是不错的,也挺有感觉。如果有个相机,会乐意在它前面留影一张。而这种直观的符号看多了,感觉就会浅一些,甚至对一些恶俗的符号化嗤之以鼻。对于我们的审美来说(我觉得中国人的审美,缺乏教育底蕴缺乏环境影响,还有极大开发提升空间),一个符号化的设计,也许我们不能从理论上说出它一二三四点不协调,但就是会觉得不对劲——设计师,你想让使用者觉得对劲,自己先要使劲。
最后说说这个话题涉及的文化方面。中式设计,找的是文化底蕴,结果被符号化了;新时代儒学精神,找的是哲学底蕴,结果也被符号化了;春节元宵节各种节日,找的是民俗底蕴,最后还是符号化了。这是为什么?我想,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文化惯性的阶段,没有创新,只有继承。没有深挖,只有照搬。中国文化一向是创新的文化,不管宗教、哲学,都在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创新着。偏偏到我们现在,也许因为西方的冲击太大,面对老祖宗,却只是照猫画虎就知足了。而这画的,还真成不了虎。因为语境不同了。现在不是一千年前的社会,现在对自然界的了解、对人性的认识,都差太多了。在以前的社会,太极图的玄妙和味道,与现在人看太极图,那差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是,挖掘符号下面的来龙去脉,与精神图腾,而不是一个个符号,大字报一样贴在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