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属于过去,传奇已是传说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
法国最大出版商、世界三大出版集团之一拉加代尔与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达成原则性协议,拉加代尔将向赫斯特全面转让其国际杂志业务。如果这次收购获得成功,拉加代尔将失去法国以外的212本杂志,其中还包括拥有43个版本的时尚杂志巨头《ELLE》。
拉加代尔表明是因为计划集中全力发展图书出版和国内媒体事业,以及推进发展体育市场,才做出出售国际杂志业务决定的。
拉加代尔拥有桦榭和菲力柏契等重量级出版社的法国出版大鳄,同时还拥有《巴黎竞赛报》和《暮光之城》系列小说。
桦谢菲力帕契在国内大名鼎鼎。这个消息,也可能意味着中国市场上的《ELLE世界时装之苑》将落入它的竞争者赫斯特手中。在中国内地市场,和IDG联手的赫斯特集团是桦谢菲力帕契最大的竞争对手。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变化。
1.
与拉加代尔转手它的国际杂志业务不同的是,近些年欧美诸国,尤其是杂志出版大国美国的杂志,停刊的名单越来越长,大名鼎鼎如PC、HOME、Portfolio、Teen等(名单见附录),无论过去如何荣耀传奇,都未能逃过停刊的命运。
相较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欧美杂志市场已经像熟透了的西红柿。无论是杂志操作方式,竞争策略,还是读者口味的培养,抑或市场本身,都已经烂熟。在这样一个过度成熟的市场里,创新带动市场的扩张,已经极为艰难,高速增长更是不可期。能够维持现有的市场规模而不坠,已经很不容易,这更多还取决于经济周期。
商业模式上,欧美消费类杂志盈利模式更多是以广告为主,停刊的很重要理由,就是广告页数已经无法维持商业上的平衡。
广告盈利模式杂志对于经济发展状况的依存度极高,受经济景气波动影响巨大。这几年欧美诸国经济上的风暴和金融危机,无疑会对杂志行业带来沉重的压力。
与国内不完全市场经济不同,在欧美国家,邮费和纸张的价格,同样也会决定许多杂志的生死。
当然,欧美的出版自由制度,让人对于杂志停刊与创刊,也没有看得多神圣,就像《生活》,关关开开地,也常见。完全不需要拿着个好不容易批下的出版许可证寻租,也没这个市场。
更大而持久的压力,来自技术进步,来自互联网和即时传播技术的革命。这种压力,早在2005年,国际期刊联盟就用一个词作了总结:媒体不可知论——对于消费者/受众而言,人们不知道自己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对于传媒拥有者/运营者而言,人们不清楚什么是未来最佳的信息发布平台和相应的盈利方式;对于广告商而言,人们也不知道哪些平台将是未来最有效的广告发布平台。
而不可知论的构成基础,正是技术进步下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行为方式的改变。
今天的欧美诸国,许多杂志的生死,已经与这样的变化密切关联了。这才是压垮诸多欧美杂志最后的稻草。
呜呼,一切荣耀属于过去,多少传奇已成传说!
2.
春江水暖鸭先知,寒秋欲来雁南飞。
欧美诸国是当代中国内地杂志业参照和镜鉴。翻检今天中国内地市场上活跃的杂志,大多都能在欧美诸国找到原型。
而桦谢的《ELLE》第一个通过版权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消费类杂志。它是中国内地杂志的现代启蒙者,它把国际大刊的现代操作理念和模式,以及时尚的生活方式,第一次直接拷贝到了中国内地。
可以说,《ELLE》是中国内地杂志业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内,《ELLE世界时装之苑》一直是中国时尚消费类杂志的领军者,直到被时尚集团超越。
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ELLE之后,欧美诸国,一直是中国内地杂志业效法和追随的榜样。曾几何时,从商业杂志,到消费类杂志新闻杂志,言必称欧美,是中国内地杂志业取得快速成功的不二法门。
欧美模式,无论是版权合作的时尚类杂志模式,还是利用品牌的订购邮寄的财富等中文简体字版,很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西风化雨,物质主义在中国的勃兴,欧美杂志可以说居功至伟。它们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充满了对成功和物质的崇拜。
不过,中国人之学习西方杂志,更多是从成功学角度,从商业模式角度,是机会主义的学习,而不是价值观。即便有,更多也是基于物欲崇拜,财富和地位的崇拜上。
所以,细细把玩,那些形态版式上看似与欧美杂志相似的杂志,骨子里还是中式的机会主义。少有经济学人的坚韧和固执,也少有纽约客的淡定。
或许,这种情况微妙的心态,反而更适合当下的中国国情?
3.
2005年国际期刊大会结束时,日经BP的老板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他宣称,杂志业的未来,一是中国的机会,一是互联网。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确实给了杂志业一定的机会。
可惜,中国杂志业没有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看看那些虽生犹死或早已死了却依然占有巨大资源甚至扰乱着正常市场秩序的杂志们,你会明白,时间和机会成本有多大。
但你没办法改变,你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和时间,就如沙水一般,从指缝中溜走,它不属于你,甚至不属于杂志业。
都说中国媒体人水平高,外国人在中国玩不转,确实,但中国媒体人玩的不是做杂志的水平,而是政治。他们更多的精力,无法放在专业操作的思考上,而必须在各种复杂关系的协调和平衡上。
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者是山大王,或者是水仙花。
所以,他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模仿,却永远无法创新,永远也不会超越。
结果是,托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市场之福,一些杂志虽然挣到了不少银子,但杂志本身既无专业也无品牌,即使有所谓品牌,也都是玻璃做的,一碰即碎。一个主编的离职,能让杂志有霄壤之别。
直到今天,大多数中国杂志,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杂志,荣耀尚未得到,很多将成传说。
今天中国杂志的生死荣辱,很大程度上还与新技术和互联网无关。虽然,它早晚会有关系。
今天中国杂志业的生死荣辱,很大程度上算是咎由自取吧。独特的中国环境,该死的不死,劣币驱逐良币,也算是找死的助力。
4.
2006年,经济学人曾表达过自己的观察:“传统媒体的巨人正在倒下,原因值得关注,但不必惊慌。”
是的,原因值得关注,但确实不必惊慌。
就像拉加代尔一样,它还是把它杂志的国际业务卖给了赫斯特,它的竞争对手,另一个出版巨头,而不是把它们关停并转,而它自己也还在法国经营着杂志业务。
当然,该死的一定会死。尤其在中国,都无须新技术新媒体动手,只要制度稍有进步。应该活着的,坚持下去就能活。毕竟,新技术在削弱传统媒体势力的同时,同样也给传统媒体一点点捅大了制度空间,给传统媒体一定的松绑机会。
我相信,未来新媒体市场规模的成长,将超越我们自身的想象力。
但我也相信,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一定不会取代杂志和图书。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
法国最大出版商、世界三大出版集团之一拉加代尔与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达成原则性协议,拉加代尔将向赫斯特全面转让其国际杂志业务。如果这次收购获得成功,拉加代尔将失去法国以外的212本杂志,其中还包括拥有43个版本的时尚杂志巨头《ELLE》。
拉加代尔表明是因为计划集中全力发展图书出版和国内媒体事业,以及推进发展体育市场,才做出出售国际杂志业务决定的。
拉加代尔拥有桦榭和菲力柏契等重量级出版社的法国出版大鳄,同时还拥有《巴黎竞赛报》和《暮光之城》系列小说。
桦谢菲力帕契在国内大名鼎鼎。这个消息,也可能意味着中国市场上的《ELLE世界时装之苑》将落入它的竞争者赫斯特手中。在中国内地市场,和IDG联手的赫斯特集团是桦谢菲力帕契最大的竞争对手。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变化。
1.
与拉加代尔转手它的国际杂志业务不同的是,近些年欧美诸国,尤其是杂志出版大国美国的杂志,停刊的名单越来越长,大名鼎鼎如PC、HOME、Portfolio、Teen等(名单见附录),无论过去如何荣耀传奇,都未能逃过停刊的命运。
相较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欧美杂志市场已经像熟透了的西红柿。无论是杂志操作方式,竞争策略,还是读者口味的培养,抑或市场本身,都已经烂熟。在这样一个过度成熟的市场里,创新带动市场的扩张,已经极为艰难,高速增长更是不可期。能够维持现有的市场规模而不坠,已经很不容易,这更多还取决于经济周期。
商业模式上,欧美消费类杂志盈利模式更多是以广告为主,停刊的很重要理由,就是广告页数已经无法维持商业上的平衡。
广告盈利模式杂志对于经济发展状况的依存度极高,受经济景气波动影响巨大。这几年欧美诸国经济上的风暴和金融危机,无疑会对杂志行业带来沉重的压力。
与国内不完全市场经济不同,在欧美国家,邮费和纸张的价格,同样也会决定许多杂志的生死。
当然,欧美的出版自由制度,让人对于杂志停刊与创刊,也没有看得多神圣,就像《生活》,关关开开地,也常见。完全不需要拿着个好不容易批下的出版许可证寻租,也没这个市场。
更大而持久的压力,来自技术进步,来自互联网和即时传播技术的革命。这种压力,早在2005年,国际期刊联盟就用一个词作了总结:媒体不可知论——对于消费者/受众而言,人们不知道自己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对于传媒拥有者/运营者而言,人们不清楚什么是未来最佳的信息发布平台和相应的盈利方式;对于广告商而言,人们也不知道哪些平台将是未来最有效的广告发布平台。
而不可知论的构成基础,正是技术进步下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行为方式的改变。
今天的欧美诸国,许多杂志的生死,已经与这样的变化密切关联了。这才是压垮诸多欧美杂志最后的稻草。
呜呼,一切荣耀属于过去,多少传奇已成传说!
2.
春江水暖鸭先知,寒秋欲来雁南飞。
欧美诸国是当代中国内地杂志业参照和镜鉴。翻检今天中国内地市场上活跃的杂志,大多都能在欧美诸国找到原型。
而桦谢的《ELLE》第一个通过版权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消费类杂志。它是中国内地杂志的现代启蒙者,它把国际大刊的现代操作理念和模式,以及时尚的生活方式,第一次直接拷贝到了中国内地。
可以说,《ELLE》是中国内地杂志业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内,《ELLE世界时装之苑》一直是中国时尚消费类杂志的领军者,直到被时尚集团超越。
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ELLE之后,欧美诸国,一直是中国内地杂志业效法和追随的榜样。曾几何时,从商业杂志,到消费类杂志新闻杂志,言必称欧美,是中国内地杂志业取得快速成功的不二法门。
欧美模式,无论是版权合作的时尚类杂志模式,还是利用品牌的订购邮寄的财富等中文简体字版,很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西风化雨,物质主义在中国的勃兴,欧美杂志可以说居功至伟。它们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充满了对成功和物质的崇拜。
不过,中国人之学习西方杂志,更多是从成功学角度,从商业模式角度,是机会主义的学习,而不是价值观。即便有,更多也是基于物欲崇拜,财富和地位的崇拜上。
所以,细细把玩,那些形态版式上看似与欧美杂志相似的杂志,骨子里还是中式的机会主义。少有经济学人的坚韧和固执,也少有纽约客的淡定。
或许,这种情况微妙的心态,反而更适合当下的中国国情?
3.
2005年国际期刊大会结束时,日经BP的老板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他宣称,杂志业的未来,一是中国的机会,一是互联网。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确实给了杂志业一定的机会。
可惜,中国杂志业没有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看看那些虽生犹死或早已死了却依然占有巨大资源甚至扰乱着正常市场秩序的杂志们,你会明白,时间和机会成本有多大。
但你没办法改变,你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和时间,就如沙水一般,从指缝中溜走,它不属于你,甚至不属于杂志业。
都说中国媒体人水平高,外国人在中国玩不转,确实,但中国媒体人玩的不是做杂志的水平,而是政治。他们更多的精力,无法放在专业操作的思考上,而必须在各种复杂关系的协调和平衡上。
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者是山大王,或者是水仙花。
所以,他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模仿,却永远无法创新,永远也不会超越。
结果是,托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市场之福,一些杂志虽然挣到了不少银子,但杂志本身既无专业也无品牌,即使有所谓品牌,也都是玻璃做的,一碰即碎。一个主编的离职,能让杂志有霄壤之别。
直到今天,大多数中国杂志,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杂志,荣耀尚未得到,很多将成传说。
今天中国杂志的生死荣辱,很大程度上还与新技术和互联网无关。虽然,它早晚会有关系。
今天中国杂志业的生死荣辱,很大程度上算是咎由自取吧。独特的中国环境,该死的不死,劣币驱逐良币,也算是找死的助力。
4.
2006年,经济学人曾表达过自己的观察:“传统媒体的巨人正在倒下,原因值得关注,但不必惊慌。”
是的,原因值得关注,但确实不必惊慌。
就像拉加代尔一样,它还是把它杂志的国际业务卖给了赫斯特,它的竞争对手,另一个出版巨头,而不是把它们关停并转,而它自己也还在法国经营着杂志业务。
当然,该死的一定会死。尤其在中国,都无须新技术新媒体动手,只要制度稍有进步。应该活着的,坚持下去就能活。毕竟,新技术在削弱传统媒体势力的同时,同样也给传统媒体一点点捅大了制度空间,给传统媒体一定的松绑机会。
我相信,未来新媒体市场规模的成长,将超越我们自身的想象力。
但我也相信,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一定不会取代杂志和图书。
作为传播人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载体,杂志图书未来依然能保持相当的市场份额和增速。
除非我们生来就不再习惯使用纸张,不再习惯油墨清香。。。
(感谢南方传媒研究的厚爱)
(感谢南方传媒研究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