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游客台湾插队互殴是习惯还是素质


      近期,大陆游客屡次因插队问题在台湾阿里山景区发生群殴事件。当地管理部门为避免再发生类似冲突,调度派出所和森林警察维持秩序。另据悉,两年前江苏游客在台湾野柳风景区刻字引起网友挞伐;台北故宫专门为大陆游客竖起“请轻声细语”的牌子。(《人民日报海外版》2月16日)

      此前,三名辽宁游客在澳门发飙殴打导游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有消息称,澳门专业导游协会表示,计划聘请律师向涉嫌殴打导游的游客追究法律责任。内地游客频频在台湾、澳门惹出事端,到底是习惯问题,还是像这些年来媒体一直批评的素质问题?

      我无意于马后炮一般将大陆游客此类不当举动归结为素质问题。在我看看来,素质这样的说法,不过是泛泛之论。我们很难根据这些游客的个体行为,来指责“大陆游客”整体性的素质低下。更何况,外出旅游的现场情境也比较复杂,一些冲突、情绪本来就无法完全避免,如果据此就怀疑大陆游客的素质,并非公允。

      但是,不做整体性的指责,并不意味着这些游客个体不应该为其不当行为反思。

      其实,对于热爱旅游、喜欢行走的游客而言,台湾也好、澳门也好,都不过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已,与大陆的一些旅游景点并无什么太大差异。重要的是游客与风土人情的双向互动,是新鲜的生命体验。因此,游客完全应该有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是说要给谁展示什么,也不是说要故意张扬什么,只是为了营造一个大家都快乐愉悦的小环境罢了。

      强行插队、群体互殴这样的事情即便是在大陆的旅游景点,这些年来,也已经很少发生了。为什么一定要到台湾去张扬?对导游有意见,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表达,何必一定要用拳脚泄愤?事实上,这样的不当表达不仅不能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不能发泄自己的不满,反而会将原本美好的游历弄得乱七八糟。

      此类表现也未必就是一种“习惯”。习惯云者,看似小事情,实则是个人修养、整体氛围的具体体现,这些年来,大陆公众早已经习惯了排队,也习惯了公共场合不可以大声喧哗的道路,以此来指责“习惯”不好,显然有些以偏概全。

      但是,整体感觉上的习惯与个别人的习惯又不是一回事。整体的好转也并不必然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够做到文质彬彬。一方面,我们对那些举止不当的大陆游客的指责,似乎也只应该限定的那些具体的人群之上,不能不加分辨地将帽子甩给所有的大陆游客。另一方面,那些糟蹋风景、跑到台湾去群殴的大陆游客似乎也应该有一个认真的反思,跑老远的路,就是为了去斗气吗?

      这些年来,中国大陆游客的足迹越来越远,也越来越频繁地到外面去遍览山川湖海,这是好事情。虽然期间也出现上述一些令人遗憾的事端,却不能、也不应该将其想当然的归结到“素质”和“习惯”上面去。那不是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和“素质”,如果总是习惯性的做这样的指责,不仅不能让人信服,也必将产生更坏的引导和示范。当务之急是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一般行为自行检点,触犯了法律则让法律说话,不能夸大,不能泛化,更不能过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