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和企业保障--安邦咨询评论


政治参与和企业保障
在中国,做生意离不开政治,办公司离不开政府。对市场而言,这应该是最大的中国国情了。有一些企业家曾感叹,政府对企业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就是政府什么都不要管。不过,这在中国并不现实。政策出自政府,资源被政府掌握,政府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省略的存在。
曾担任重庆政协副主席的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对此认识颇深。他说,有企业家说绝对不考虑政治,跟政治划清界限,但最后都后悔了,都积极参与政治。他的体会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政治是无处不在的强大气场。不管要把什么事情做好,都离不开政治。你不去参与政治,政治也会干预你。企业家要考虑的是,是如何把政治和自己的事业结合好。”这就是尹明善相信的“政商一体化”。
企业家如何参与政治?这个问题对民营企业家比对国企管理者更重要。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实际上可以看作政府系统内的人,搞经营也是替政府打理资产。民营企业家则不一样,生意是自己打拼下来的,如何在政府强大的气场下生存、发展、壮大,往往关乎身家性命。因此,在强势政府环境里,企业参与政治的现实目的,就是与政府打好交道,为企业寻求生存的一道保障。柳传志曾感慨,他70%的精力用来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道出了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与政府打交道时的无奈。
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从走的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主要走正道,参与政治是为企业寻求更好的环境,以大致正当的方式来做好自己的事业;另一种主要走歪道,参与政治、结交官员纯粹是为了利益交换,而且行事方式常常违法违纪。在现实中,当然不会像这样一清二白分得很清楚,往往存在着大量灰色领域。很多时候,路走得歪不歪,主要是以成败论英雄,看幕后交易是否暴露。
尽管如此,民营企业参与政治、与政府打交道还是有层次之别的。最常见的层次是企业家与官员们发展个人关系,寻求官员个人对企业的支持。这种情况最为普遍,见效也比较很快。如果结交的政府官员能说了算,对于企业发展往往会有火箭式的助推作用。不过,这样的风险就是,企业的命运系于官员个人的浮沉升降。
另一个层次是,把企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家结交的重点不是官员个人,而是一个官员群体,企业与地方发展相互关连,一荣俱荣,一衰俱衰,这对企业而言是更大的安全。企业一旦与城市牵手,就可以调动城市的很多资源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遇到大的困境时,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理。政府支持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可以展示政府的执政能力,为官员积累政绩和资本。当企业需求与政府需求一致时,企业和政府就会成为相互的支持者。这种情况下,企业家需要维系的不是与个别官员的关系,而是与当地发展的关系。
第三个层次是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法律与政策制订。在目前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中还缺乏群体式的、机制式的代言人,他们要实现利益诉求,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缺乏游说和博弈机制。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少数戴红帽子的民营企业家,利用他们的身份和资源,开始通过正当的渠道和机制来影响立法及政策制订,最后为市场争取到了更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这应该是在目前中国参与政治的最高层次。
尹明善曾对中国政府表示感激:“中国企业家很幸运,短短改革开放三十年,涌现出那么多亿万富翁和世界级的企业,人类发展史上没有!这得益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和政府。国外的政府是旁观者,最多是个守夜人,你违了法政府会制裁你,比较冷漠。而中国的官员就是父母官,他们很希望企业长大,主动来关心,就像父亲关心儿女。”尹明善讲这番话,既有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他“懂政治”的表现。据称,力帆集团在上市过程中,重庆市曾把重组产生的征税返还给企业,实现了政府的诺言,这让尹明善很感动。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长远来看,从现代的政治文明来看,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应该走向有更多法制化和透明度的境界,政府更多扮演好服务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强势的利益争夺者。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必定是靠法律、制度和机制维持的,而不能仅系于官员个人的品德和良心发现。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