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短缺”现象与国人的“心理脱贫”


    
  昨天去客户单位,老总见面就感慨,现在招工真难。这几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用工短缺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重复,尤其是在春节前后更为严重。有人用“刘易斯拐点”来解释用工短缺现象,我感觉这种解释非常牵强,缺乏说服力。笔者的观点是:用工短缺现象是中国人整体上心理脱贫的开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多少年来在茫茫的打工人群中,很少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作为从这个地区走出来的人,对这种现象有着切身的感受和认识。
  
  长三角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四季分明,河网密布,自古农林牧副渔样样都可经营,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而且最大的优势是旱涝保收,不会动不动就会有让人倾家荡产的自然灾害。数千年来,这儿的百姓的生活不仅不仅有保障而且能有预期,由于鲜有大灾大难,财富积累相对比较容易,哪怕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能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优越造成了这个区域的人们心理上的富足感和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上海人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个区域的人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把挣钱当作唯一的追求,做任何事都要看看是不是够体面、有派头。用通俗的话来说,要钱还要面子,甚至更要面子,用时下不主流的语言来说,有尊严地赚钱。
  
  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其实那时这儿的人们并不是十分富有,但很少有人愿意干个体户,类似于小商小贩、建筑工地民工、人力车夫等大都由外地人操持。本地人最热衷的就是“上班”,上班最好的选择是国营企业,其次是大集体,再其次是乡镇企业、再其次是队办(村办企业)。在队办企业里上班,已经是一件很没面子和很无奈的事了。那时年轻人似乎只有这么几个选择,考大学、顶替、上班和务农,根本没有外出打工一说。
  
  曾经有一年,该区域的某政府驻深办介绍了一批年轻人来深圳打工,结果一年没到,这些人全都回去了,他们根本适应不了在深圳苦行僧似的打工生活。在这儿,这儿的人似乎有与生俱来的观念,挣钱和体面一样重要,生存和尊严一样重要。任何时候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或单一的利益追求,在利益追求之中会有很多的考虑,因为他们的心理并不贫穷。
  
  相对于长三角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不是很优越,但凡历史上物产不丰富和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长期物质生活的贫乏导致心理上的贫穷。在这样的环境中钱往往就有了神地位,为了钱甚至可以不顾一切。可以这么说,是物质的贫穷和心理的贫穷成就了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成就了几十年来的历史景观。当然,很多的社会现象包括类似于毒奶粉,毒疫苗,毒大米,毒蔬菜,毒火腿,毒玩具事件等,以及某些政府官员贪污腐败、贪得无厌等,心理上的贫穷即心理上没有脱贫是一大成因。
  
  近几年开始出现了“用工荒”,用工短缺现象已经成为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事正说明了,人们已经从财富的脱贫走向了心理脱贫。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西部地区的人们通过付出几乎是“现代文明社会无法容忍”的辛苦,获得了一定财富的积累,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时中西部的发展也给他们生活的预期。在利益初步获得满足后,必然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生存的体面、尊严和价值成为他们新的追求。终于,可以对习以为常对压榨他们的企业、对老板说“不”了,终于可以开始为体面和尊严活着了。注意,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国太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普遍现象,要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完成心理上的脱贫致富,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事。
  
“用工短缺”现象告诉我们,现实的社会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追求体面和尊严也仅仅是一个新开始,再更高层次的追求就自然是自由和民主了,当普通的百姓都要自由、要民主的时候,谁都不能不给,谁都不得不给。这也就预示着整个社会管理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升级换代了。

“用工短缺”现象意味着中国人整体上“心理脱贫”的开始,心理越来越强大的百姓,现在敢对企业的老板说“不”,将来必定就敢对政府说不,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那将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天上的虫子
2011年2月6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