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食品涨价:民富亟待三大“给力”


透析食品涨价:民富亟待三大“给力”

/管益忻

 

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3%:粮食价格上涨15.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0.9%,鲜蛋价格上涨20.2%,水产品价格上涨11.1%,鲜菜价格上涨2.0%,鲜果价格上涨34.8%;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8%:水、电、燃料价格上涨3.9%,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3%,住房租金价(1365.60,0.50,0.04%)格上涨7.1%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消息称,自去年圣诞节前后至今,印尼的辣椒价格涨幅达10倍之多,每公斤升至1011美元的水平,比牛肉还贵。而来自韩国消息则称,继白菜市场价格再度上涨之后,五花肉和鸡蛋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受禽流感疫情影响,鸡蛋价格大幅上涨,每斤约合人民币10元;本周韩国每斤五花肉价格已经逼近人民币70元;卷心菜、大葱等蔬菜价格也较2010年同期翻了一番。记者随机采访的两名主妇都表示不敢再经常吃肉和鸡蛋,她们共同的原因就是,价格太贵,如果每天都吃肉、吃鸡蛋,日子将过不下去。

无可否认,世界范围内的货币超发确是引发此轮价格暴涨的主要诱因,但如要追根溯源,那就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食品价格的暴涨或许正是经济危机之负面“给力”的进一步深化。于去年的楼市调控不断加码之际,有学者曾经给出过这样的判语:货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金融动荡和政治动荡两大风险的共同来源。超发货币这只老虎如果进入消费市场,就会带来通货膨胀;但如果进入资产市场就会导致资产泡沫。资产泡沫破裂富人活不下去可能选择自杀;而通货膨胀严重穷人活不下去就会杀人的,因此中国经济选择在资产泡沫中生存,这也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根源所在。

毫无疑问,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有几套房产就足可登上富人“专列”,但其更深、更远的逻辑推解都告诉人们,推动房价上涨也不一定都是富人的“专利”——买涨不买跌是公众的购买心里,在大家一致看涨房价的市场环境下,即便是穷人,但凡能想法子“捞到银子”,也必然会如飞蛾扑火般地冲进楼市。但当货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不能完全地化解经济危机导致的衰退,通货膨胀又无可避免的充当了经济危机的又一个泄洪区之际,处境危险的就不再限于经济领域——政治稳定也必然受到危在旦夕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判断房价必然会从高到底的人们,其预言及逻辑也将从另一个视角得以印证。毕竟,饭都吃不好了的话,谁还疯子一样地去抢购房子?!

当然,这是一般规律。而就今日中国经济现实情况而言,亟为迫切的就是要切切实实地从国富转向民富的问题了。首先,中国的粮食价格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应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来真正使农民增收;其次,城市常住人口的工资收入太低又制约着食品价格的上涨。故此,从国富转向民富,第一是在给民企更为平等的市场竞争资质和条件前提下(决不再视民营经济为资本主义怪兽),使所有企业都可以拥有提高工人工资水平的制度安排与财力保证;第二是以提高粮食收购价再加上完善农民财产(包括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上,为人数众多的农民真正走向富裕扫清障碍;第三,以宅基地、承包地流转制度固化与完善为基础,逐步撤除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樊篱与经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