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社科知识合格的电影【1】


一部电影在社科知识方面合格与否,不仅依赖于编剧,也还要看导演的调度和演员的表演。所以能够在电影之中贯彻好社科知识,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中国的电影而言,虽然不乏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但是社科知识的贯彻实在是比较薄弱的。社科界、文学界以及电影界之间的融合仍然需要不少的时日,仍然有不少的工作需要去做。



1《活着》:用一个人的一生沉浮和家庭变迁来贯穿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生改变的背景下,社会个体知识、技能、关系网络等等都有了不同的社会评价,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命运。葛优很好地把握住了一个小人物的心理;导演很好地展现了家庭的变迁。

剧本:★★★★★;导演:★★★★★;表演:★★★★★。



    2《霸王别姬》:唱戏的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命运。清末民初、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文革时期,一曲《霸王别姬》及其相关演员和观众经历了风风雨雨,曾经的稀缺性知识和技能,如今成了毒瘤。性别的社会建构、毒瘾的根治等问题在这部电影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本:★★★★★;导演:★★★★★;表演:★★★★★。



    3《鬼子来了》:比较好地展现了小范围内文化和习俗对人的行为的控制作用——村民之所以不愿意亲自动手杀人,很重要的原因是村里人民间信仰所引发的对杀人者的排斥。那个被抓的日本人一开始寻死,后来慢慢开始怕死,被放归队之后,回到村庄,在一堆日本军人的影响下,最终又准备剖腹自杀,也很好地表现了文化作用于人的方式。姜文最后走上报仇的道路,也有非常深刻的心理原由。

剧本:★★★★★;导演:★★★★★;表演:★★★★★。



    4《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少年时期张震的表演已经可圈可点。那个胆小而又好奇、乖巧而又渴望尝试的少年,在社会和家庭的重压之下,在青春莽撞的情感思绪之下,在敌对情绪冲动之下,尝试勇敢地反抗一回。但是,他的愤怒很快因为爱慕对象的冷漠而转变了方向。意外的结果,但是却异常贴切地符合少年人的情感路程。

剧本:★★★★;导演:★★★★★;表演:★★★★★。



5《投名状》: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局限于自己眼睛所见到的范围,那么他的局限性就会非常的明显,所谓的真相也就会与事实有非常大的距离。官僚体系构建了重重的层级,在层级中占据的位置越高,所能见到的范围也就越宽广,也就越有能力接近事实的真相,并且建构真相。案件一件件地发生,兄弟一个个地死亡,当事人却很难知道这是为什么。虽然有不少著名的演员,表演仍然有所欠缺。

剧本:★★★★★;导演:★★★★★;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