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十六)•“谷日占谷和顺星”》


今天是正月初八,北京终于见到了久违的雪。

前面我们曾经介绍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其实,还有补充的说法认为,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正月初八,“谷日”这天主要有占谷和顺星两项活动。

占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好,则这一年稻谷丰收,不好则年歉。即使在当今时代,谷日节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仍值得继承。民俗也是可以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

在这个我们早已疏离了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星”时,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两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祭星”这天,老北京人最爱去的地方,就应该是白云观。

出西便门里许,就是北京著名的道教宫观白云观。此观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派的第一丛林,有“天下第一观”之称。观建于唐代,在开元时称天长观,金朝泰和时更名为太极宫,长春真人邱处机在此主持北方道教,元太祖时更名为长春宫。邱处机仙逝后,其尸骨葬于长春宫东侧顺堂,堂号白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改称白云观。

白云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开庙,举办庙会活动。旧时白云观庙会以其开放时间长、香火旺盛、独具特色而享誉京城。

那时每逢白云观庙会时,香客们大多成群结队地到白云观上香,逛庙会。香客们进到观中,首先就是“摸石猴”和“打金钱眼”了。在白云观山门有一石猴浮雕,据说此猴乃是神仙化身,如果香客身上哪儿有病,只要摸石猴身上的那个部位,保证病症痊愈。

白云观山门内有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下无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窝风桥。在桥下的桥洞前,悬挂着一枚巨大的铜钱,钱中间有个方形的钱眼,里边挂着一个铜铃。在大铜钱后边的桥洞里,每天都有老道,端坐在蒲团上打坐。香客们用钱换了小铜钱,向大铜钱的钱眼里投,这就是“打金钱眼”。据说谁要是用小铜钱打中了铜铃,特别是打中了洞里的老道,谁就会交好运,一年大吉大利。

由于正月初八是顺星日,香客们都会到白云观里的元辰殿中,祭祀自己的本命神,谓之“祭星”。这天,白云观庙内的香火非常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