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乐淘网CEO毕胜做了一个公开演讲,大倒做电子商务的苦水,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入错行”,他甚至怀疑,“电子商务是不是一个骗局”?同期,这一年麻烦不断的马云也公开表示,“如果有下辈子,我再也不做电子商务了。”
各位大佬,辛苦了。确实,互联网是个外表光鲜但对人极其损耗的行业。但各位看官,别以为他们真的要抛弃本业、或者希望能够重新选择,认真你就输了。在我看来,电商大佬们说这些话时,发泄情绪的成分居多,用网络上的话说,叫“撒娇”。可以放眼看看,在当下中国,还能找出多少个行业像互联网或电商这样热气腾腾、有钱可募、有未来可期的新兴行业?不做这个,做什么呢?就算做别的,何尝不也要遇到今天毕胜马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做大后,必然会与外部各种环境产生更复杂、深刻的磨擦(这就是马云与淘宝今天面临的问题);更包括中国公司与产业普遍的体质问题——重外部营销与市场份额、轻内部效率与创新。如果说,前一个问题可有待于企业与企业家的成熟来解决,而后一个问题,则像中国商业几近不治的痼疾。
这背后的原因,过去的分析已有许多。在此,我再略加罗列: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里,因为市场空间大,攫取市场份额的利益驱动力大于创造差异化价值或控制成本的驱动力,是其一;全球资金大量涌向中国,劳动力与资金成本皆相对低廉,故靠密集资金与劳动力成为路径依赖,技术与效率可以暂搁一边,是其一;国人不以模仿与复制为羞的文化、坚信我能靠更大的体量、更大的资金资源投入把对手干掉的丛林思维,是其一。
如此一来,无论新旧行业,无论一个行业的毛利率再高,皆迅速变成刀尖舔微利的红海,掀起竞底式价格战,概莫能外。巴菲特说,寻找投资的行业与企业时,要找一个够长够湿的雪坡来滚大雪球,而在中国做公司,大多数时候,这个想象中的“雪坡”不存在,只有一条条陡峭的雪线,企业们“嗖”一声就到谷底。
这么来说,毕胜说的“入错行”,看上去似在感叹行业的“选择”,实则是在说一个行业“怎么做”的问题。
那么是不是在中国就没法把一个企业做大啦?当然不是。前面说了,年轻的CEO们像在“撒娇”。如果中国这些新兴电商真正去研究一下电商鼻祖亚马逊的做法,看它当年是如何顶住连续亏损的压力、极力控制成本、改善物流与效率、做好用户体验,从而开创出微利空间,并适机转型为物流与平台服务商、内容提供商与云计算服务商的,他们就知道,电商这行业,即便在美国,亦无应然必然的利润可言。在国内,新兴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们也不乏励志对象。事实上,他们向老一代的传统企业家学习太少了。刘永行刘永好兄弟做饲料近30年,恐怕大多数时间都在一分钱一分钱地抠利润,几时有“入错行”的抱怨?直至刘永行做第二主业时,他也是用极强的成本控制、精细管理才熬过国家对重化工的调控,挺到现在。如果所有跟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企业都动辄要向Google、百度的利润率与市值看齐,那只能说你找错对象了。对大多数行业来说,互联网愈将基础设施化而不是推高毛利的因素。
对投资者来说,投哪个行业,很重要;但对实业者来说,“怎么做”比“做哪个”更重要。事实上,由于实业者要将自己的能力优势、资源与所从事的行业匹配,所以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入错行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