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收购徐福记,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的评述最具代表性,里里外外都是理。全球化在中国企业的“思维”中已经事实清楚、理论确凿。为何国内食品饮料业一线品牌频频被外资收购或者情愿投桃报李?
汇源果汁应该是打头阵的先驱,之后银鹭之于雀巢、徐福记之于雀巢……,国内有蒙牛之于中粮等等。这是明显的大鱼吃小鱼,小鱼游进大海的事情。在国内质疑国进民退的事实中,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制度的约束,更受到了市场的挤压。与其被国有企业收购,不如投到外国人怀抱惹人羡慕,更能够好高骛远,尽享奢华。而与国有企业合作,似乎太透明化了,利益方面也没有那么爽快。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人力资源方方面面的压力,国内企业穷其智慧也无法突破国外市场,也只能猴子在国内这个山头上瞭望,时间久了压力自然增大。山高风大容易着凉,还是找个军大衣包裹起来,有更多的暖意。与此同时,怕失去“徐福记”这个牌子,成为历史罪人,还不如趁早见好就收,兴许能够保全命根子。
汇源果汁今天的现状不容乐观是事实,银鹭和徐福记被雀巢整合是典型的全球化公司的战略所致。中国食品业包括上海的新光明集团始终无法成为全球化公司,一方面是公司实力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中国的食品业包括其他大部分快消品业仍然处于全球食品业的低端。看看国内的乳品业的竞争乱象以及没有出息的经营思想,就知道中国食品业的发展态势是什么。
由于中国市场巨大,中国的食品企业只要能够突破行业壁垒就很容易成为国内一线品牌,特别是一些老牌子的食品企业。而这些食品企业成为国内一线品牌的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制造工艺,再加上现代一点的包装。其产品品质并没有提高多少,也没有多少创新型产品能够引导潮流的。当然,现在国内食品消费者有严重的崇洋媚外的趋势。消费者对这些国内一线品牌的食品,更多的是一种怀旧情愫,随着价格不断上涨,人们对这种产品的价格印象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仍然认为这种食品就应该那么个价格,消费者很少有人同情食品价格上涨继续购买,大多是持有怀疑的态度或者另觅新欢。这也是一些国内食品企业面对的困局之一。
看似品牌在中国国内的红旗飘飘,其实也就是温饱型企业,维持和细水长流是最大的奢望。面对全球化的风起云涌,有心无力。不想被国有企业“蹂躏”,也只有多“赚”老外一点好处。虽然在情感上有些失落,但是毕竟全球化公司也高唱本土化战略,并言辞凿凿的:永远的中国化。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虽然现在商业思维中的“社会主义”越来越模糊,甚至很多人不情愿提及这个名词,更没有多少人去理解那么多含义,但是国有企业应该如何看待外资企业收购中国一线品牌是一向必看的趋势。而中国一线品牌频频被收购的必然性折射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如果不能够从制度上保障更多的一线食品业品牌,未来中国的食品业将面临“无土栽培”的现实。夸张点讲,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被西化了。
之所以在题目中用“记”来表述,因为中国的食品业与全球化公司的食品公司相比相差太远,也就是中国的食品业还处在相当低级的水平。为了中国的食品业能够早日插翅高飞,走向世界,我们愿意在此时此刻做个标记,以纪念那些先驱们给中国食品业保住命根子的无奈之举!
雀巢收购徐福记记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