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


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一)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看到转载——郝立忠的一篇《论<德意志意识形>的哲学形态定位》文章(此文来源:节选自《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3期。以下简称“郝文”)并细读之后,认为有必要来与“郝文”展开商榷。

我们认为“郝文”是在用自我意识“论《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也就是说,“郝文”所论的思想观点那决不是马克思的真实思想来论。也就是说,“郝文”是将马、恩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揭开滋生保守僵化的“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形态”从“哲学的基地”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以及“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而产生的“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而当成是论马、恩的“哲学形态定位”。以下请大家看看“郝文”认为《形态》给我们的几点启示”是:

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解读《形态》,可以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建立哲学形态学十分紧迫而且必要”。

然而,“郝文”的这段观点是在将马、恩批判“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却当成是马、恩在建立《形态》的错误起点。那么,就请“郝文”来读一读马、恩在确定“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开篇原文: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基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马恩选集》第1卷,第62页)。

那么,是“一些”什么“原则”,“一些”什么“勇士”在“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所歼灭”呢?请“郝文”继续往下读就可以明确: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同上卷,第62页)。

由此可见,这不是指立足在哲学的抽象形式来阐述“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的讽刺,又是什么呢?那么,“郝文”还能不能“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解读《形态》”呢?实际上,马、恩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从揭穿“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对立”入手,从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勇士为另一些勇士所歼灭”,这是马、恩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穿“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存在的实质,那既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也是颠倒人类历史进程的虚假存在。因此,“郝文”说的“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理解的是:意识先于物质,还是物质先于意识;是思维决定存在呢,还是存在决定思维的哲学的两种立场、两种观点而延伸出的两条路线之争。

然而,在响应中共中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二十一世纪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从什么样的前提来展开对“哲学形态”的“定位”呢?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的前提来定位,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的前提来定位?

那么,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这些抽象形式而阐述的抽象内容,它在为哪条政治路线定位呢?换言之,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它是不是马克思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现实形式”而阐述的“现实内容”?

那就请“郝文”来读一读马、恩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揭开“费尔巴哈”的“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形态”的开篇所阐明的思想观点:

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4页。)

那么,中国人究竟是立足在什么样的“前提”来理解、来明确马、恩揭开“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呢?是仍旧立足在“哲学的基地”来理解吗?那么,明明马、恩在说明:“德国的批判”的所有哲学门派“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实际上,学院派立足“哲学的基地”是不可能理解、更不能明确:“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那么,什么是“神秘主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解答了什么是“神秘主义”。只要是深读细研过《马恩全集》的就会看得到这一定义。

那么,问题在于“哲学的基地”是什么形式?这是不是学术界正在展开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要搞清的重大理论问题的前提?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二个时代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是按照文本马的原生形态来理解、来建构“哲学形态定位”呢,还是按照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确立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来坚持、来重新解读?

然而我们认为,对于已经拥有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中国人来说,我们必须重新考证以下三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要考证“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不是文本马的原生形态的原生概念?

第二个前提,要考证在现实中存在的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从“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来展开?

第三个前提,要考证推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和动力是不是从“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来产生?

实际上,这三个前提对于已经拥有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中国人来说,是做得到的,也是必需要去完成的历史任务。

第一个前提,我们要从《马恩全集》来考证:“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这一标题,就实属是马、恩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穿“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那是产生保守僵化思想的根基。也可以这样说,马、恩发现“德国的批判”那是从“哲学的基地”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就实属马、恩批判、揭露的对象和内容,决不是文本马阐述思想观点的基地。

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要澄清。实际上,我们如果不去弄清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是俄苏化;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化,而是马克思主义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化;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是学院化。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文本马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来理解:“哲学的基地”、“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以及“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等等这些抽象形式,是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在展开批判、揭露的内容?如果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揭露的对象和内容,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是立足在什么样的前提来展开的?这就是我们认为要考证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前提,我们要考证在现实中存在的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哪是不是从“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

实际上,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实施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所取得的被受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那是来源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的现实观,决不是来源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先于意识的抽象观。所谓现实观是不分割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而是将两者作为是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所谓抽象观是分割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的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的基本问题,那是从时空存在范围来确定:“现存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的“现实关系”来展开。这些在现实中存在的概念范畴,才实属文本马的原生形态的原生概念。实际上,“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这些概念范畴,实属是文本马在批判、揭露“德国的批判”的所有哲学“都没有离过哲学的基地。”实际上,德国的所有哲学,其中包括争论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那都是从“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换句话说,思想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决不是文本马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现实形式”和“现实内容”,而是延伸德国“哲学的基地”的抽象形式和抽象内容。

实际上,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只是适合搞“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而不适合“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的改革,那是“改革”不是现实的东西,那是“开放”让世界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来改变落后的文化、生产力。

因此,无论是从思维和存在,还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确立的两条路线论两种立场的两种观点,都是属于先入之见的先验论。

那么,“郝文”坚持“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解读《形态》”,是不是在复活马克思批判、揭开滋生《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哲学基本问题”,其实是的。因此“郝文”是错误的。这就是我们要与“郝文”《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的原因。

当然,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的书名,若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确立“意识形态”的准则,那么“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来“解读《形态》”就是对的。可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批判、揭露的对象和内容,那么“郝文”主张“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解读《形态》”是错误的。实际上,“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解读《形态》”,是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名,在重走曲解、歪曲马克思思想的立足地,那是极其错误的。

我们从在现实中存在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具体实际的思想和行动来展开观察:改革是改革不是现实的东西,创新是寻找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的“物质要素”来展开思维和行动。实际上,这里展现在“引号”里的这些概念,那是马克思确立“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生概念。

然而,对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关系,用在现实中存在的任何事物来看是不可分割的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无论是在既定、守旧、固化的事物,还是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事物,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都是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分割它们就不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而是在自然、宇宙的存在、物质。也就是说,既定、守旧、固化与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对象和内容,就包括着事物的两个要素即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在其中的自身存在。——这就是事物的真相和事实。

第三个前提,我们要考证在现实中存在的推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和动力,那决不是、也不可是从“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关系”产生的,而是从“现存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的“现实关系”产生的。另处,也可考证在现实中存在的“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思想和行动,也决不是用“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先于意识”的抽象立场来推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而是用“改变现存的事物”的现实立场来推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这才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发展和进步的真相和事实。

然而,要是“郝文”找到了马克思在早期文本到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即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生形态的立足地——“事物”在时空范围的真实存在是“现存的”到“现实的”转变过程,将“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来重新“建立哲学形态”的话,那么这才是“郝文”要说的“十分紧迫而且必要”。

但是,“郝文”的立足地决不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现存事物”与“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而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关系”。

请大家关注: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二)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1-9-26

 

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二)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上一篇揭开“郝文”在《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确立的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前提,来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哲学形态定位”,可是,马、恩批判“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阻碍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障碍,是发现“哲学家们”立足在“哲学的基地”产生的保守僵化的思想根源。也就是说,“哲学家们”立足“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实际上,所谓神秘主义就是将实体和自我意识互相分离、将思维和存在互相分离、将物质和意识互相分离,来立实体、存在、物质是自我意识、思维、意识的尺度、准则、或决定作用。并设置反对将自我意识、思维、意识立为是实体、存在、物质的尺度、准则、或决定作用。这样,“郝文”仍然是在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揭露的“神秘主义”的“思辨哲学”的“形态定位”。这就是本篇要揭开“郝文”在代替马、恩论的以下观点,那是极其错误的。以下是“郝文”认为: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的新哲学是这样描述的:1.研究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页)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及“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的现实任务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来看看马、恩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展开对“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揭露,其目的是在重新确立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原生形态的原生概念在创立: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

由此可见,马恩的这段论述是在确立“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认识世界的意图和目的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确定推动历史进程的现实任务: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穿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而重新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唯物主义命名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定位。

因此,我们从马、恩的这段原生思想观点来重新考证: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地”(也就是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的话,那么,“郝文”就要将“1.研究主体”要确定在:“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即“实际地反对改变现存的事物”来重新确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的新哲学”的“哲学形态定位”。那么,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其“全部问题”是在“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只有这样“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才能实现“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目的。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的新哲学”是重新定位,而不是仍旧立足在“哲学的基地”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其“回答”提出“神秘主义”的“问题本身”。

然而,“郝文”却是按照自我意识立论的需要而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段,来摘录这句话中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来重建“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研究主体”——这就是铁证。

当然,在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段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哲学形态定位”的,那决不是“郝文”的首创。实际上,这是在上个世纪初的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在确定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惯用手段。换句话说,中国学者在上个世纪初到本世纪初的这一百来年,在将《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解读成教科马的教材,为了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就是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段,从马、恩文本而寻找立论者所需要的某个概念、某句话、某段论述而证明:立论者在论的就是“马克思”的思想、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实际上,立论者在论的“马克思”思想观点的某句话、某个概念、某段观点,实际上是在对文本马批判的、揭露的复活。实际上,研究马克思思想观点只有通过全面系统地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才能得到文本马的真实思想。然而,“郝文”坚持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哲学形态定位”,只能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段从文本马的只言片语来证明自我意识的立论所论的是马克思的思想观点。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郝文”在将“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在确立“1、研究主体”的这一概念,同样也是断章取义的。以下是文本马的原生形态的原文论述:

“这就是说,正是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社会结构必要性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页)。

由此可见,按照马、恩在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哲学形态定位”,那是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来展开:观察在现实中存在的“改造工业的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这才“正是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的认识前提。然而,“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哲学形态定位”的思想那是看不到:在现实中存在的“改造工业的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却看到的是哲学唯物主义观点和哲学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观。因此,费尔巴哈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那么,这就必然要引起我们要重新考证:马克思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形态定位”,而不是仍旧立足在“一般哲学前提”来寻找文本马的只言片语来论马克思哲学的“哲学形态定位”。这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不是小问题。

实际上,在响应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时代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代、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前提,已经从两个基础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在第一个时代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前提已经不一样了。这两个现实前提是:

第一个现实前提,在第一个时代化是从上个世纪初到七十年未那为了夺取代表无产阶级的劳动者利益的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在第二时代化的中国共产党是转变代表的方向和途径,是实现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让中国人能过上与世界同步的生活水平,所以与中国共产党在第一个时代化而不一样;

第二个现实前提,在第一个时代化的中国共产党那是没有能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来供研究者全面系统地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然而,在第二个时代化的中共中央编译局在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文而编译出版了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第一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第二版,已经摆在书架上在提供给第二个时代化的研究者们去全面系统地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

那么,“郝文”有没有做这项研究工作呢?没有。而“郝文”是在坚持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确定的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哲学形态定位”而采用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同样手段:断章取义地选择自我意识立论者的需要去摘录某个概念、某句话、某段论述来证明立论者所论。因此,“郝文”仍旧还是在用自我意识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新哲学”,在确立“1研究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共产党的唯物主义者’”,就实属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时代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而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段在曲解、歪曲文本马的真实思想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时代化,是在上个世纪初到四十年代而没有能力将原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译出版中文,同时,也由于第一个时代化的精神在需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确立的两种哲学思想论两条路线的两种观点的两种方法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来统一中国人思想意识,以及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指导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去建立新中国的需要。实际上,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在上个世纪初到七十年未的这段历史是在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建立,并在加速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消灭而有其丰功伟绩,那是永存史册。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生存在的这段历史所做的巨大贡献,那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存在。

但是,当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任务,如果研究者们要去重建“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话,就必须重新思考马、恩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在确立:“全部问题都在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现实前提,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是与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形态定位”的“研究主体”的创立。

实际上,中国学者长期以来是立足在夺取政权的第一个时代化的现实前提在思想:什么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也就是说,中国学者是立足在夺取政权的第一个时代化所确定的“思想”、“观念”、“精神”的“革命化”代替了“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革命化”。实际上,将思想、观念、精神的革命化,只能适应夺取政权的第一个时代化,而不适合第二个时代化的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化。实际上,马、恩的原生形态的原初理论在确立“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原生定义是在:“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理当作为是“研究主体”来确立第二个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的现实前提才是正确的。

因此,“郝文”将马、恩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而创立的“新哲学”用断章取义的手段树立“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和“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这能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生形态吗?下面就请大家看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节选)在阐明他们的思想观点,那是怎么说的:

“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第1卷,第64页)。

那么,对于一个全面系统而真实地理解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研究者来说,从这段论述就可以明确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和恩他们如果是在创立“新哲学”的话,也决不会将“新哲学”的“基地”也建立在“德国的批判”的“哲学的基地”上。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那是决不会将“新哲学”建立在“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也决不会从“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将“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那么,有关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郝文”应该要理解、应该要明确吧?

那么,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是不是要全面系统地展开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思想思路呢?

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响应中共中央在第二个时代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的基础理论的首要任务:是不是要全面系统地来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郝文”做过这样的研究吗?实际上“郝文”没有。

所以,“郝文”也就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开“德国的批判”的“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那是一无所知。实际上,“郝文”是同所有“哲学家们”一样,而为了保全、维护“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要有一个“哲学的基地”来阐述哲学思想,所以“哲学家们”都会回避去重新理解、重新考证:分割思维和思维的存在(物质)对立的“哲学的基地”还是不是马恩的“新哲学”的“基地”?所以,这才导致了为什么世界上而有哪么多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研究机构,而都找不到文本马的真实思想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包括“郝文”立足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基地”上,而仍然是在曲解、歪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真实思想。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重建认识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真实存在的那是:“现实形式”的“现实内容”。那么,什么是“现实形式”,又什么是“现实内容”呢?

实际上,有关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第一卷、第一章的开篇是向世人阐明了:

“他们(所指的是“德国的批判”)和黑格尔的论战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战,只局限于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用它来反对整个体系,也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起初他们还是抓住纯粹的、未加伪造的黑格尔的范畴,如‘实体’和‘自我意识’,但是后来却用一些比较世俗的名称如‘类’、‘唯一者’、‘人’等等,使这些范畴世俗化。”(同上卷、上页)。

由此可见,对于“郝文”的第一个首要任务来说,就是要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的新哲学”的第一前提,是要脱离“黑格尔体系的基地”即“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物质和意识、客体和意识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决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新哲学”的“基地”。实际上,无论是“思维和存在”、还是“物质和意识”,它们同属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纯粹的”、“未加伪造的黑格尔的范畴”。

然而,对于一个拥有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响应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时代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研究者们来说,还能不能坚持那种在马克思文本的资料不全的时代,误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当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新哲学”的“基地”吗?决不能走第一个时代化的资料不全和那个时代精神需要的老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不是在第一个时代化的现实存在,而是在第二个时代化的现实存在。

 

请大家关注: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三)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1-9-30

 

 

 

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三)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只要中国读者按照马克思的原生理论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当做是批判的对象和内容的话,就可以读通、读懂文本马在这部书的第一卷的第一章揭开“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唯心主义观点对立”哲学,是马、恩重点批判揭露的对象和内容。那么,中国读者就可以读得通而看得懂马、恩在其开篇而阐述的以下观点: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对手而销声匿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页)。

那么,这种“世界性骚动”的“对立”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其实,产生这种“世界性骚动”的思想根源被“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给总结归纳在他的“哲学的基地”上,在展现着“世界斗争”的时空范围中。也就是由于“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才产生出:“一些原则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同上卷、上页)。

那么,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真实存在是不是由“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范式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呢?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著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揭露的现实和历史的重大理论问题。这才是我们要“重读马克思”的前沿思想问题:在人类生存时空范围里真正的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是不是从“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的对立”哲学产生呢?如果不是的,那么在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现实存在能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来源何方?

因此,研究者首先就要找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为什么将批判的对象和内容重点放在揭穿“哲学的基地”、“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以及“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类似形式?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创立“新哲学”的“形态定位”的首要任务。

然而,“郝文”并没有从深读细研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去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却便便硬要坚持“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解读《形态》”,自然要将马、恩揭穿“德国的批判”立足在“哲学的基地”、“黑格尔体系的基地”的立足地当做是马克思的思想前提。所以,“郝文”要按照自我意识的立论所需,自然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而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段去摘取某个概念——来代替马、恩对“哲学形态定位”来寻找“研究对象”,以下就是“郝文”在论马、恩的“新哲学”的“形态定位”的:

2.研究对象:‘现实的世界’、‘人的解放’的‘现实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页)和‘事物的真实面目’,认为理论是来自现实,是现实的反映,坚持理论与实际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强调‘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

那么,郝立忠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摘取这些概念:“现实的世界”、“人的解放”、“现实的手段”和“事物的真实面目”,果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确立“哲学形态定位”的“研究对象”吗?

下面我们将马、恩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生思想的原生观点展现在网络读者的面前,来看看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原初理论的原生思想的概貌: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种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合各个历史时代药方公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74页)。

然而,网络读者只要从马、恩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的这段原生思想的原生观点,就可以看出马、恩是在批判“意识的空话”而确立“真正的知识”。并且说明了“真正的知识”是“对现实的描述”,而“意识的空话”是来源于“独立的哲学”。这才是马克思的“哲学形态定位”与“黑格尔体系的基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哲学形态定位”的本质区别在:“对现实的描述”是展开“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并从“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那是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一旦“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这才是马克思的原生思想在对“现实的历史”的确定。也就是说,理解“现实的历史”的考察者,是在现实生活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在“哲学的基地”里的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因此,“现实的历史”是属于“现实的人”的生活时空,而不是属于“哲学的基地”里的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存在。实际上,在“哲学的基地”里在概括的“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历史是抽象的历史,而不是“现实的历史”。

那么,“郝文”在代替马、恩去总结他们创立“新哲学”的“研究对象”而寻找的这些概念:“现实的世界”、“人的解放”、“现实的手段”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不是马恩在对他们的“哲学形态定位”的“研究对象”。因为从这些概念来确立“哲学形态定位”就实属是“独立哲学”,而不是现实哲学。那就请网络读者来看看“郝文”摘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页)的原生思想的原生理论在阐述的原生观点。马、恩在说:

“当然,我们不想花费精力去启发我们的聪明的哲学家,使他们懂得:如果他们指导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如果他们把‘人’ 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而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那么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其次,还要根据它们的不同发展阶段,清除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纯批判等无稽之谈,正如同清除宗教的和神学的无稽之谈一样,而且在它们有了更充分的发展以后再次清除这些无稽之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75页)。

由此可见,“郝文”摘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概念“人的解放”就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解放”,而是“聪明的哲学家”在“指导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在“把‘人’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在确立的“人的解放”。这是“郝文”的曲解、歪曲的第一个铁证;

“郝文”第二个曲解、歪曲马、恩是从“现实的历史”来确定“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却在将“现实的世界”而当成“独立哲学”的“形态定位”的“研究对象”的铁证;

“郝文”第三个曲解、歪曲马、恩在确定“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决不是确立“独立哲学”的概念观,而是将“解放”的“现实的手段”要放在“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决“不是思想活动”的“解放”的铁证;

第四个是“郝文”误解了马、恩在创立“对现实的描述”的“哲学形态定位”,不是确立“纯”概念论,而是确立观察事物的现实前提:提出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并且是在创立“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来证明在“现实的世界中”所实施的“现实的手段”是不是“真正的解放”。

实际上,“郝文”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段从马、恩文本摘录某个概念的意图和目的是要为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寻求补救的概念观,那是无用的。

诚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经典文本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我们要在马、恩的这段原生思想的原生观点的阐述中,要找到马克思哲学的“哲学形态定位”的三个基本前提才有其合法性的地位。这三个基本前提是:

第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认为的讲“意识的空话”的“哲学形态定位”与“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的“哲学形态定位”,究竟是如何地去区分?只有找到两者的区别,我们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认为“关于意识的空话”是一定会在“现实的世界”的“新哲学”产生之后“将终止”;

第二个基本前提,马克思认为在“意识的空话将终止”之后,那么马克思的“哲学形态定位”就是在“对现实的描述”来消除“意识的空话”。并由此而才“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新哲学”的话,那是与“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与“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与“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在其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新哲学”;

第三个基本前提,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黑格尔以后的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本质不同,那是不同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不同,马克思哲学确定的是“对现实的描述”来展开“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第二个方面的不同,马克思哲学确立的是从考察“现实的历史”来“整理历史资料”的目的是要“指出历史资料各个层次的顺序”,以此来理解、来考察能真正地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的源泉和动力。

因此,这三个基本前提就是中国学术界的研究者在响应中共中央在第二个时代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拥有本国文字《马恩全集》的时代而找得到的原生理论的原生思想的基本前提。那么,对于拥有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研究者来说,一旦找到了这三个基本前提,那么还能不能允许立足在“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客体和意识”的抽象关系来仍旧讲“意识的空话”?还能不能允许将这类“哲学的基地”在讲“意识的空话”的基本问题来“伪造”马恩“新哲学”的“基地”?

理当说,在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而取得被受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与中国共产党在上个世纪初的现实和历史而相比的话:那是有两个现实存在的不同。

第一个现实存在的不同,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共产党是为夺取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权,而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同;

第二个现实存在的不同,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能力组织编译出版出版《马恩全集》和《列宁全集》,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共中央编译局,那是既出版了《马恩全集》、也出版了《列宁全集》。那么,在响应中共中央在第二个时代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著作的研究者们,要不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而创立“新哲学”的“形态定位”与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确立“哲学形态定位”而展开对照、比较的深化研究?

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初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而传入中国,再将它解读成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这一百来年,实际上是在用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确立两种哲学思想的两个阶级观点的两条路线斗争的立足地,来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那么,在经典著作的马、恩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哲学形态定位”与经典著作的列宁在创立“哲学形态定位”,两位经典著作的“哲学形态定位”哪是不是一个体系呢?换句话说,马克思、恩格斯(当然,恩格斯在阐发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定位和运用方法的这两个方面,是有背离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阐述,但,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则问题上与马克思那是一致的、相同的)而与列宁、斯大林在确立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哲学形态定位”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的“新哲学”的“形态定位”不是、也决不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而产生的,而是在创立“对现实的描述”来重新对全新“哲学形态定位”。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斯大林在认识现实、理解历史的“哲学形态定位”,前者是抛弃“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后者是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列宁和斯大林在“哲学形态定位”的本质区别,这是铁的事实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因为中国人拥有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与《列宁全集》的对照、比较的阅读权、理解权、考真权)。再说,如果马克思、恩格斯是立足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理世界、理解历史的话,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以及揭开“德国哲学的基地”、“黑格尔体系的基地”、“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哪在揭穿的是什么呢?用“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读得通、看得懂《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吗?

在事实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书名,再到各个章节的标题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对象,揭露的内容。这才既是读通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思路,也是读懂这部书的基本前提。

请大家关注: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四)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1-10-2

 

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四)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在事实上,是由于“郝文”仍旧“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那实属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立足地,也就是马、恩在揭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形式,因此“郝文”找到的只是马、恩的只言片语的某个概念来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的“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征”。以下就是“郝文”从“哲学基本问题”来寻求马、恩的“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征”的实质是曲解的铁证。请看“郝文”的确定:

 3.理论特征:通过现实的手段、通过革命来改造现实世界人们的观念

“郝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征”用了两个“通过”:第一个“通过”是“现实的手段”;第二个“通过”是“革命”。那么,“郝文”在“通过”:“现实的手段”和“革命”是为了什么呢?是“来改造现实世界和人们的观念”。显然,是在曲解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的183711月写《给父亲的信》在阐明的“新哲学”的“理论特征”既是确立:“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5页。)也是确立:“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任意分割它们;事物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同上卷,第11页。)这才是马克思在没有与恩格斯合作之前的最早对自己的“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征”的“定位”。那么,当马克思决定与恩格斯来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哲学基本形态”的这一“理论特征”是不是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确立的呢?请大家看看恩格斯在修改《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的第十一条提纲的说明: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才是马克思、恩格斯确立“哲学基本形态”的原生形态的原生概念:是“改变世界”而不是“改造现实世界和人们的观念”。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揭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什么呢?请大家看看马、恩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确定是: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

这才是马、恩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郝文”说的“现实的手段”)在现实中存在的是“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是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确定的“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定位。

那么,“郝文”将马、恩的“新哲学”的“理论特征”而确立在“改造现实世界”这是第一个错误。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的“世界”既是“现实世界”哪还要去“改造”什么呢?而马、恩是确立“现存的事物”才是“改变世界”的对象和内容,才是正确的。另外,“郝文”是确立“通过革命来改造”——“人们的观念”当做是“现实的手段”,这是“郝文”的第二个错误。实际上,马、恩在批判“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就是在将“改造”精神观念当做是“革命”的错误前提,在现实中存在的“革命”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决不是“改造”人们的观念。实际上,在现实中存在的真相和事实是只有“改变现存的事物”,那么,“人们的观念”才有可能去与现实存在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而相统一。

比如说,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当下“人们的观念”有两种思想:一种是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两个凡是”的政治路线的“观念”;另一种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路线的“观念”。那么,“郝文”在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的“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征”的“现实的手段”是“改造”哪种“现实世界和人们的观念”呢?

实际上,“郝文”在主张“人们的观念”要“从哲学基本问题”确立的“理论特征”即“物质先于意识”、“存在决定思维”——“来改造现实世界和人们的观念”,那么“郝文”的“现实的手段”就是要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两个凡是”的政治路线的“观念”来“改造”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世界和人们的观念”。这才是“郝文”在确立“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定位”要达到的社会效应。那么,改革开放还能坚持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会长久吗?

另外,“郝文”在摘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段原文是不是“郝文”证明马恩的“新哲学”的“理论特征”呢?下面请大家看看“郝文”在摘录马、恩在以下的这段的原生形态的原文理论在认为: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

然而,马、恩的这段原文在说的“这种历史观”所指的是——他们两人在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并由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那么,问题是“这种历史观”它是不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抽象关系”而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才是理解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研究者必需搞清的重大的理论前提。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从马、恩的这段原文论述所阐明的“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那是不同在哪里?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弄懂“马克思的历史观”的真实思想的理论前提:“它(指马克思的历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那么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那么,这个“某种范畴”是不是“物质是客观实在”?是不是“物质先于意识”?是不是“存在决定思维”?其实是的。那么,这段原文在说明“马克思的历史观”那“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就是马、恩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界限区别,就理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前提:

一,“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来理论在现实中存在的真相和事实,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前提;然而立足“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前提。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的思想观点,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理论,还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

二,“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前提;然而“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前提。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的思想观点,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呢,还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三,“通过实际地”在现实世界去展开“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同上卷,第75页。)这才是马、恩确定的“动力是革命”这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然而采用“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改造人们的观念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的思想理论,是在“通过实际地”去“改变现存的事物”呢,还是“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改造人们的观念?

那么,“郝文”在确立“哲学基本形态定位”的“新哲学”的实质,就实属马、恩在界定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决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即“马克思的历史观”。

因为“郝文”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是“通过精神”的“革命”来“对现实世界和人们的观念”的改造。所以,“郝文”决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实前提:那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寻找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去“改变现存的事物”。

实际上,“郝文”确立的两个“改造”对象即“现实世界和人们的观念”那是脱离现实的两个虚假概念。我们下面再来看看“郝文”在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哲学”的:

4.理论前提:‘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4页)。”

理当说,马、恩在“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通过观察和考察“黑格尔体系的基地”在阻碍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障碍,是要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现实存在”着的“现实关系”——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新哲学”的“理论前提”。实际上,从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形态定位”是在继承“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即争论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的抽象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并没有脱离“黑格尔体系的基地”。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者们要展开重新考证:文本马在重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重大的理论前提。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郝文”在替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新哲学”的:

5.研究目的实现‘人类的大多数’、‘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关注费尔巴哈的‘一般人’,而是把目光投向‘人类的大多数’和‘人民大众’,认为‘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5页),‘这种阶级形成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0页)

不错,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创立“新哲学”那是确立观察在现实世界的现实存在的真相和事实,那是要从考察在历史进程中而存在着的“经验的事实”来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肯定现实事物、否定现存事物,并通过思维内否定到实践外否定的目的,是肯定比现存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这才是“郝文”说的“研究目的实现‘人类的大多数’、‘无产阶级’的解放”可是,“郝文”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研究目的”却定“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即“人类的大多数”、“无产阶级”的“观念”。

那么,对于在现实中存在的“人类的大多数”、“无产阶级”的“解放”,能不能“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的“解放”呢?这种“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的“解放”能不能实现呢?那是实现不了的。

然而,确立“从观念来解释实践”的这类“解放”是空想的。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界定“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的实质,它是“唯心主义历史观”而理解的“解放”。

同时,“郝文”在摘录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只是某个概念的某个范畴,也是极其错误的手段。比如说,“郝文”摘录“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是当成马、恩的“认为”,那就请大家来看看马、恩的原生理论的原文观点吧:

“如前所说,要真正地、实际上消灭这些词句,从人们意识中消除这些观念,就要靠改变了的环境不是靠理论上的演释来实现。对于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来说,这些理论观念并不存在,因而也不用去消灭它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5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生理论是认为:“对于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来说,这些理论观念并不存在”,而“郝文”是曲解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为”。

再来看看“郝文”在替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新哲学”的:

6.研究出发点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6~67页)

其实,“郝文”要想全面系统地展开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新哲学”的“研究出发点”的真实性,那是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即183711月在写《给父亲的信》中阐明:“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这才是马、恩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现实前提”。再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书稿而展开用“现实的关系”在揭开“抽象的关系”在现实中存在的真相和事实是虚假的。

因此,只有全面地展开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在批判、揭露“黑格尔体系的基地”而创立的“现实前提”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那么马克思是已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文章,就已经在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在创立“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在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研究出发点”:是要“把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范围”------也就是“从现实的生活胚芽出发”要将“新哲学”而成“为实践服务的理论”,只有这样的“新哲学”才能使“哲学成为现实”而为“实践服务”,并由此也就可以来实现“消灭哲学”即消灭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页)。这才是马克思在没有与恩格斯合作之前就确定了是“郝文”在认为的:“新哲学”的“研究出发点”的现实前提。

请大家关注: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五)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1-10-8

 

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五)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当我们学会文本马揭开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结构的秘密”所玩弄的思辨把戏之后,同样也能揭开郝立忠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来“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的“哲学形态定位”的思辨把戏的实质。下面是“郝文”只能采取断章取义的手段用自我意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的:

7.研究方法:从现实出发认识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方面,‘从现存的现实关系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5页)

“郝文”先确定一个“研究方法”来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定位,那是“从现实出发,认识和改造世界。”然后,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5页,摘录一句话加上一个[]“从现实的现实关系出发。”这样也就实现了替代马、恩创立“新哲学”的“研究方法”是“从现实出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定位,就大功告成。请网友们注意:这种揭开思辨的秘密,决不是理思有这个能耐,而是通过多年精读深研马与恩在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前因后果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而学会的。

实质上,是郝立忠用自我意识认为“研究方法”是“从现实出发,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强加给马克思的“研究方法”。

在事实上,按照马、恩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立场:应当是“改变现存的事实”。怎么能将“从现存的现实关系出发”来当做是“改变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前提呢?理应说,“从现存的现实关系出发”那是马、恩在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哲学前提。下面请郝立忠和网友们看看马、恩在批判“从现存的现实关系出发”的原生理论:

“通常这些德国人总是只关心把既有的一切无意义的论调变为某种别的胡说八道,就是说,他们假定,所有这些无意义的论调都具有某种需要揭示的特殊意义,其实全部问题只在于从现存的现实关系出发说明这些理论词句如前所说真正地实际地  消灭这些词句,从人们意识中  消除这些观念,就要靠改变了的环境不是靠理论上的演释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第95页)。

由此可见,马、恩说的是“德国人”即“只关心把既有的一切无意义的论调变为某种别的胡说八道”的人,“只在于从现存的现实关系出发来说明这些理论词句。”因此,“从现存的现实关系出发”怎么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新哲学”的理论前提呢?难道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新哲学”仍旧坚持在“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前提来解释“现存的东西”吗?实际上,马、恩在这段论述阐明:“如前所说,要真正地、实际地”要“消灭这些词句”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第75页”的确定:“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因此,要从“改变现存的事物”作为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前提出发,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的哲学形态的定位,这才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在展开观察世界和考察历史的现实任务。

那么,“郝文”将马、恩在揭穿“所有这些无意义的论调”来冒充马、恩创立“新哲学”的“研究方法”是极其错误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郝立忠是不是代替马、恩在:

建立‘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那么,马、恩论述“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这段原生思想的原生理论,果真的是要“建立”——“真正的实证科学”吗?请大家看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生理论: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74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生理论认为:是“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郝立忠摘录马、恩认为的“地方”即“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怎么成了郝立忠去“建立‘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的根据了呢?那就请大家看看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阐明的“研究方法”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的以下阐明:

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考察方法”的历史观和“经验观察”的世界观。实际上,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研究方法那是在“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不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抽象关系出发。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由此可见,马恩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是全新哲学。这种全新哲学的基地是重新建立。这种重新建立——才是郝立忠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生思想在:

强调‘须要‘把哲学搁在一旁’……,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2页)

这就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揭穿的就是德国“哲学的圈子”即“郝文”认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认识的“哲学”,在现实中存在的真相和事实去看那是虚假的。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重建“考察方法”和“经验观察”的全新哲学。实际上,马、恩创立的全新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的哲学基本问题:是在“现实的前提”中而存在着的“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这才是中国人在二十一世纪而通过对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深读细研而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真实性。

理当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研究方法,那决不是郝立忠去用“改造”能代替得了“改变”的现实作用。同时,也决不是郝立忠的认为:

在改造世界方面,深入考察人的解放的实现途径,认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页)

实际上,郝立忠摘录的这句话而加上一个“认为”,决不是在文本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认为”,而是郝立忠“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确立的认为。

然而,在文本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是生活在19世纪的“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的“现实的前提”中,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提出的对无产阶级的解放,也是在“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的“现存的现实关系”而存在着的现实状况。那么,按照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考察方法”和“经验观察”的方法,来理解对无产阶级的“解放”的话,那么有关“对无产阶级的解放”的“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也就是说,解放无产阶级那是在19世纪的“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的“现实的历史”,而不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现实的历史”。——这才是郝立忠看到在文本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反对‘离开了现实的历史’,从抽象的人出发空谈人的解放。并进一步指出:即使是要消灭青年黑格尔派为之大伤脑筋的‘词句’,‘要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5页)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就不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作为出发点的,而是以“现实的前提出发”,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现实生活的现实的人建构的“新哲学”的认知前提。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全新哲学的研究前提是在现实世界的现实存在着的哲学基本问题,那就既不是实体和自我意识、也不是思维和存在,更不是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关系,而是“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这才是在二十一世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现实的前提出发”的总结、归纳的全新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这样,从“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来展开考察在二十世纪初的“现实的前提出发”才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对无产阶级的解放的“现实的前提出发”,却决不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放思想”的“现实的前提出发”。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上个世纪初提出“解放无产阶级”与本世纪初提出“解放思想”是两个世纪的“现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全新哲学,那是脱离“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而在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两个时代提出的“解放”,那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的理论前提。

那么,郝立忠“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理解的“解放”,能是马、恩的“新哲学”重新建构“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基本问题吗?那么,马恩决定“跳出哲学的圈子”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呢?“全部哲学”的“哲学的基本问题”能是“现实的前提出发”吗?由此可见,这不是小问题,而是重大的理论问题。

实际上马、恩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部著作而决定:“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研究现实”,那是从在现实中存在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真实存在而发现:“哲学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两者的关系就像手淫和性爱的关系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2页)。

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作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二部书,在决定要“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的“哲学形态定位”,那是马克思在大生学时代的183711月在写《给父亲的信》在确定的:要“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是“决不任意分割它们”的全新哲学的基本特征的延续。

下面就提请网络读者来看看: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的183711月在写《父亲的信》就确立了“哲学”要革命的三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在大学生时代的马克思是在提出哲学要革命,那是因为在经院哲学里:“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全集》第40卷、第10页)。

所以,青年马克思在这封信在向他的父亲表明了哲学要革命:因为经院哲学的“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思想问题,它的实质是导致“拙劣的、错误的”哲学形态的唯物和唯心的对立“划分的根源”,在现实中存在的实质是虚假存在。实际上,在大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就发现了哲学要革命,是要重新“划分”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真实存在。这种真实存在就是“改变现存的事物”;就是“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而寻找“物质变化”来实现人们在理性中所追求的意图和目的——这项任务是马克思同恩格斯在合作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找到了、实现了。

第二个前提,在大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就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数学独断论的不科学的形式从一开始就成了认识真理的障碍,在这种形式下,主体围绕着事物转,这样那样议论,可是事物本身并没有形成一种多方面展开的生动的东西。三角形使数学家有可能作图和论证:但它仍然不过是空间的一个概念,并没有发展成任何更高的形式;需要把其他某种事物对比,这时它才有了新的位置,而对同一对象采取不同位置,就给三角形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关系和真理。”(同上卷、上页)。

由此可见,青年马克思在这封信中阐述的愿望:要创立一种比黑格尔哲学的“更高的形式”在马恩合著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找到了:“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的新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确比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以及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是“更高的”、更科学的“形式”。

实际上,青年马克思在这封信在向他的父亲而阐明:“先前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断,我不喜欢它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我想再钻到大海里一次,不过有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证实精神本性也和肉体本性一样是改要的、具体的,并且具有同样的严格形式;我不想再练剑术,而只想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中来。”(同上卷,第15页)。这就说明,马克思的“哲学形态定位”是要创立比黑格尔体系“更高的形式”早在183711月就产生出要用新哲学来取代黑格尔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创立“现实的前提出发”的这一“需要把它同其他某种事物对比,这时它才有了新的位置”。这就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作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础理论,是马克思在183711月写《给父亲的信》创立的。

第三个前提,在这封信向他的父亲阐明:“我从理想主义,——顺便提一提,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如果说神先前是超脱尘世的,那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尘世的中心。”(同上卷,第15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作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决定:要“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那是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认为哲学要革命的发现:哲学要“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哲学形态定位”的延伸。同时,青年马克思在这封信也阐明了“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特性就是:

“在生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方面,例如,在法、国家、自然界、全部哲学方面情况就完全不同在这里,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同上卷,第11页)。

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时代的183711月的马克思就重新确立了“哲学形态定位”的创新是:“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这就是对“哲学形态定位”的基本前提,这种新哲学的特性是:“决不任意分割它们”因为“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这样一来,在大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就解决了:“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的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这是马克思在找到了替代黑格尔哲学存在着的“严重障碍”的新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说,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是解决了人们在“认识真理的障碍”的出路。这也是青年马克思在183711月写《给父亲的信》中发现的:“主体围绕着事物转,这样那样议论,可是事物本身并没有形成一种多方面展开的生动的东西”的重大理论问题的实现。也就是完成了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想要创立比黑格尔哲学的立足地而“更高的形式”成为现实。然而,这种比“德国哲学”的“更高的形式”是“需要把它同其他某种事物对比,这时它才有了新的位置”就是在“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哲学基本问题即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

理当说,第三个前提才是研究者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全新哲学的文本依据而存在合法性的基本前提。

请大家关注: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六)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1-10-12

 

与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商榷(之六)

 

lisi1948

探索《马恩全集》阅读思路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我们再来揭开郝立忠“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在曲解、歪曲文本马的原生理论的另一个秘密。首先,由“郝文”在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确立一个“精神实质”的观念,请大家看看“郝文”在以下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的确立:

8.精神实质按照人类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至实现共产主义

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观察世界的现实存在和考察历史的进程的前提:是“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不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出发。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确立认识、理解世界的意图和目的那是要:“改变现存的事物”而不是确立“精神实质”。因为“精神”在现实和历史的存在是有两大类:一是在坚持“改变现存的事物”的意志;二是在坚持现实存在的实体的观念,再加上“精神”它是有时代性的。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新哲学是决不会确立一个“精神实质”来确定“实现共产主义”的抽象前提。那么,“郝文”在“按照人类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至实现共产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坚持不间断地“改变现存的事物”的意志呢,还是坚持在过去时代而确立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的实体观念?

实际上,“精神”在坚持“改变现存的事物”的意志,那是要受到一些在现实中存在的坚持着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的精神观念的阻止。实际上,在人们的理想中而存在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那是只有立足在“改变现存的事物”才能实现,这才是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事实上,郝立忠摘录《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的以下片段,其实质还是断章取义地在划上句号来替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观点:

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1页)

下面请网友们看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0-91页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的真实性。马恩的原生理论是这样说的:

“最后,我们从上面所阐述的历史观中还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实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和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机器和货币)。------2)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能够得到利用的条件,是社会的一定阶级实行统治的条件,这个阶级的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的社会权力,每一次都在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表现,因此一切革命斗争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3)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照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因为完成这个革命的是这样一个阶级,它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4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那个阶级,只有 在革命中  才能抛掉  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

那么,在马、恩的这段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所论述的核心观点那是在以下的:

“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只有在革命中”。然而,问题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而定义的“在革命中”是不是在“阶级斗争”中?实际上不是的,而是在“改变现存的事物”中。也就是说,所谓革命是革“现存事物”的命,而不是革阶级的命。因为阶级是有阶级性,而“现存事物”始终是革命的对象和内容。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而确定的“革命”。因此,马克思确立的“在革命中”那是不间断地在“改变现存的事物”中而“抛掉(在统治阶级的)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创立的全新哲学的“基本哲学形态”的定位。

我们可以这样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全新哲学即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即德国的所有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那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是在本质上的不同。那么,郝立忠《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是否搞清了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呢?没有!

实际上,“郝文”不但没有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合作创立“改变世界”的“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与德国的所有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本质区别,相反地却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视为类似于德国的所有哲学的:

9.哲学的功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

实际上,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的“哲学的功能”确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范式,就实属“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在事实上,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在运用辩证法去观察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事物改变现存事物,并通过历史观来考察在历史进程中存在的经验去证明改变的现存事物,在改变之后它是不是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现实事物。是在通过证明之后再运用辩证法的三段式而展开肯定现实事物、否定现存事物,在思维内否定到实践外否定——从而肯定比现存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这才是在文本马中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

可是,“郝文”却看到的“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赋予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改造世界:‘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实际上,这又是在玩弄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把戏:先确立自我意识的立论:“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赋予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改造世界”,然后(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将马、恩阐述的:“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也就变成了郝立忠在认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的功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根据。那么,这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吗?非也!

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新哲学是界定在:“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定义,那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是马、恩对什么是“革命化”的原生形态和原生理论的定义。怎么到了“郝文”却变成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哲学的功能”了呢?难道说,“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是在“解释”其“相统一”来实现的?

那么,在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十多年的实践中,是不是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哲学的功能”来指导中国人取得辉煌成就的呢?不是的吧。实际上,改革开放、创新的实践是从不间断地展开“改变现存的事物”并“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去证明肯定现实事物、否定现存事物,通过思维内的否定到实践外的否定,从而肯定比现存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这才取得被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变来。因此,“郝文”在确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哲学的功能”既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改变世界”的现实哲学,也不是指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现辉煌成就的现实实践的哲学。

另外,郝立忠在认为:马、恩“他们不仅不否定认识世界的作用,而且还强调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

实际上,马恩在阐明:“只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改变世界”的全新哲学的特性。而且邓小平同志就是在运用着“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而展现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才是马恩说的“某种经验的事实”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现。

然而,“郝文”恰恰不是“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而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解读”:“10.理论贡献建立了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全新的哲学基本形态”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在界定是“形而上学”的性质呢?

请网友们看看“郝文”在说的:“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对‘哲学和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这两者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2页)的研究”。实际上,马、恩的全新哲学那是在脱离了传统的“全部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而决定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决不是继续坚持传统哲学的范式。因为传统哲学即“没有离开哲学这块土地”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所有哲学,就都是“形而上学”的性质。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改变世界”的全新哲学的“理论贡献”那是重新确立了认识人类生存时空范围的真实存在:“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这才是我们在文本中看得到、见得着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的全新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定位”。实际上,“郝文”也看到了在文本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为要正确认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决不能依靠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依靠‘从黑格尔那里继承来的理论武器’,只有从现实出发,‘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而不是仅仅依靠‘哲学词句’,才能真正实现哲学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1页)”的真实思想在这一页所阐明的是:

“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

这个论述才是展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全新哲学的哲学基本形态定位。可惜,郝立忠没有找到。那么,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是什么?能不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物质先于意识,能不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存在决定思维?能不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立物质的决定作用和精神的反作用?决不是的!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确立:现实的人的认识要从“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物质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去寻求“物质变化”的“物质结果”来实现人们在现实生活而期盼在理性中想要得到的东西。那么,我们从这前提来理解“郝文”在以下说的:

由此可见,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建立的是一种在哲学的目的、任务、对象、特征、方法、功能等方面,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哲学基本形态,它最基本的特征是:面向现实、面向人民大众,坚持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坚持理论和实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图和目的,并不是去确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创立一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观察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事物的世界观;是在创立一种能证明改变世界的根据是总结“经验的事实”确定改变的现存事物是不是能产生新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来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历史观;是在创立用世界观和历史观去展开改变事物的现状,去肯定现实事物、去否定现存事物,并通过思维内的否定到实践外的否定的辩证法。这才是马克思哲学是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的基本方法的真实性。

可是,郝立忠却是把《德意志意识形态》当做:《形态》想建立什么样的哲学形态”而确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形而上学来立论。那么去“坚持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哲学形态,它能不能超越“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的“哲学形态”?实际上,这种哲学那是不于黑格尔哲学、不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思辨结构”。只不过是在换一种方式来解释:“面向现实、面向人民大众,坚持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坚持理论和实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与最广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而且郝立忠在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是没有“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基本形态”,这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哲学吗?

另外,“郝文”的这些“面向”、“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是不是在“口头上”或“文章里”的理论呢?这种哲学能不能在具体实际地去指导人民在现实中存在的思维和行动来实现成功?实际上,这种哲学还是属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抽象理性,而不是马克思在批判的揭露中创立的现实理性。

实际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那是给从事一切事业的实践者创立一个观察现实世界存在的现实事物的世界观;是给从事一切事业的实践者创立一个考察历史进程的经验的事实而证明世界观在“改变现存的事物”是不是现实的历史观;是给从事一切事业的实践者创立一个在世界观和历史观运用于改变世界的辩证法。实际上,马克思哲学是将世界观和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交给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自己去展开观察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基础”的“物质条件”来寻找新的“物质变化”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整个德国哲学”,其中包括“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以及施特劳斯和施蒂纳在抓住黑格尔哲学的某一个方面而争论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的抽象关系哲学之后,在批判、揭露中而创立的全新哲学。

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初从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它仍旧还是属于马克思对“整个德国哲学批判”的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哲学形态。因此,郝立忠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只能去摘取某个概念或某句话来论“郝文”自我意识的“哲学形态定位”。

实际上,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是提供给从事一切事业的实践者去观察现实世界的现实存在,是考察历史过程存在的经验的事实去证明世界观所肯定现实事物、否定现存事物,是不是正确的根据。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交给实践者在通过思维内的否定到实践外的否定来肯定比现存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这才是我们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而找到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的全新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形态的定位。实际上,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立足在现实中存在而观察到或考察到的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而存在着的事实在印证:“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而产生的“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1、历史”在“2、关于意识的生产”(参见《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的“目录”的大标题和小标题在概括)而产生的这些抽象哲学观,在现实中存在的是虚假存在。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合作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的这部书,是在重新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立足地问题,也就是脱离“哲学家们”的立足地而作出的决定是:“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

这样,“马克思的世界观”是观察现实世界存在现实事物的方法;“马克思的历史观”是考察历史过程存在经验的事实的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在通过“世界观”而观察到的“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之后,并运用“马克思的历史观”来证明世界观确定的“现实事物”改变“现存事物”的根据。在通过历史观证明之后,再将世界观在观察到的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现实关系的确定而投入到实践中去肯定现实事物、否定现存事物,通过否定的否定之后去肯定比现存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创立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全新哲学的哲学基本形态的定位。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是交给现实生活的人结合具体实际的事物而运用于一切研究领域或实践中去,所以由整体人类来展现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辩证法在改变现存的事物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这才是马克思哲学是比黑格尔哲学的“最高的形式”。

实际上,“最高的形式”它是在由整体人类在时空生存范围里结合具体实际的事物,来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辩证法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在构成一个是任何哲学体系都无法相比的哲学基本形态定位。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它比任何哲学体系而真实得多、完整得多、科学得多!这就是我们通过深读细研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找到马克思为什么反对建构哲学体系的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生活的人们在从事不间断地去“改变现存的事物”才是构成一个完整无缺的哲学体系才是真实存在。因此,马克思才断言:“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任何哲学体系在现实中存在的都是虚假的。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1-10-15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