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高管年薪被严重低估


  12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11)”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报告(2011)》。报告发布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值得注意的是,中石油作为垄断国有企业,其高管薪酬更是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垄断国企高管收入来源多

  报告显示,2007-2010年中石油高管人均薪酬分别是96.29万元、89.23万元、86.18万元和110.22万元。同时企业的实际营业利润率为8.90%、7.46%、-7.38%和2.50%。从薪酬绝对值来看,中石油的高管薪酬并不低,还很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垄断优势造成的实际业绩和名义业绩的巨大差异,二是在职消费的存在使得高管薪酬被严重低估。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11)”(以下简称“薪酬报告”)表示,国有垄断企业的高管薪酬,除年报披露的显性薪酬以外,其收入来源还有很多种,包括各种形式的福利待遇、天价的在职消费,以及仕途升迁的机会,这些隐性薪酬已经远远超过了显性薪酬。即使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普通员工,其福利待遇也是一般企业员工所望尘莫及的。

  除显性薪酬外,中石油的高管和普通员工还有很多隐性薪酬,例如福利费、住房公积金、保险金和福利分房等,这些数据不会在年报中直接披露。但是,可以从年报披露的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大致推算出中石油的隐性薪酬。2007-2010年其人均隐性薪酬分别为14.56万元、14.46万元、14.51万元和16.55万元。

  人均隐性薪酬逐渐递增

  薪酬报告称,2007-2010年,中石油人均隐性薪酬逐渐递增。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计算的是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所有企业员工,而普通员工在隐性薪酬(尤其是在职消费)中享受的份额远远低于公司高管,因此,高管的隐性薪酬远比上述数据要高。

  此外,国有绝对控股公司(尤其是国有垄断上市公司)的高收入并非完全是高管的贡献,更多地来自国家赋予的垄断优势;薪酬报告称,应以“高管贡献”作为评价国有垄断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契约合理性的标准;国有垄断上市公司获得的垄断优势越多,高管贡献与高管薪酬的匹配度越低,薪酬契约越不合理。“在评价国有垄断企业高管薪酬时,不能忽视隐性薪酬和垄断租金。”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的计算方法是比较薪酬最高的前三位高管平均薪酬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值,用这个比值评价高管薪酬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国有垄断企业,原因有两个,一是国有垄断企业高管的隐性薪酬(如福利、保险、在职消费等)很高;二是国有垄断企业的名义企业业绩与实际企业业绩相差甚远,垄断租金使名义企业业绩远远高于实际企业业绩。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七成多不及格

  近年来,会计舞弊、财务虚报、利益输送、非法关联交易、利益侵占……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问题频现。而此次报告所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上市公司存在诸多的问题。报告选取2010年在中国内地上市的172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全面描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现状。

  在这1722家上市公司中,财务治理指数最大值为82.17,最小值为21.26,平均值为54.66。大多数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分值在50-60分之间,只有46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指数高于60分,占比为26.89%。这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指数不及格(以60分为及格线),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水平令人担忧。“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指数不及格,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水平令人担忧。”高明华表示。事实证明,依赖外部监管的财务监督和财务控制,要优于企业自主的财权配置和财务激励,这也充分表明了加强外界监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