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成熟速度在加快


  微电影的前生叫短片,诞生于北美电影工业初期,时长通常为20-40分钟,短片曾诞生过诸如《红气球》这样曾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经典作品,也有一些世界性的短片节,但由于商业化程度不够,短片一直没有成为主流娱乐消费的趋势。

  在中国,微电影的正解是微型电影,其实也可以称作微博电影,因为这些电影,有很多是以微博平台播放和传播的。各大视频网站趁着目前有关部门对微电影尚无明确监管条文的机会,纷纷制作推出自己的微电影,泥沙俱下间,也偶有精品出现。

  新近在网络上传播的《小婷》,在微电影中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一部,讲的是一个抢劫犯为自己多年前所犯错误赎罪的故事,电影在3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悬念制造、浪漫抒情、疑问解扣、主题升华的电影“指定动作”,有头有尾有高潮,能够自圆其说,虽在一些镜头的交代上不够明朗,但就整体质量而言,已属不错的作品。

  广告植入是微电影赖以生存的根本,《小婷》中也能清晰发现三五个广告植入的痕迹,有点扫兴。但这部电影的商业野心,显然不在赚广告费上,刻意把小婷的饰演者林依婷的形象向高圆圆靠拢,造星意图明显,林依婷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植入广告”,现在演艺圈奇缺美少女式的演员,这位14岁的微电影女主角有前途。

  《小婷》的“救赎”主题,使得这部微电影没被拍成“伪电影”,它在城市触碰电影创作的敏感地带。记得以前有部名为《八月十五》的短片,叙述的是一个在公交车上被抢劫犯侮辱的女孩和全车冷漠乘客同归于尽的故事,那部电影讲的是“人性”。“人性”与“救赎”是一部好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缺乏这两个方面的挖掘,电影总会轻飘飘的。

  近期一些列的微电影频频上线,能看到微电影的成熟速度在加快,一窝蜂都上拍微电影未尝不是好事,能加快这个领域的优胜劣汰,也能让真正的微电影作者,尽快搞清楚这种类型电影的创作思路,让制作单位,弄明白微电影的最佳商业模式。

  姜文的《看球记》,范冰冰的《不跟随》,吴彦祖的《一触即发》,莫文蔚的《66号公路》……这些明星参与制作的微电影,虽然商业味道更浓厚,但也明显提升了微电影的制作精良度,在影像质量、风格节奏方面,为新进微电影领域的创作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当国产长片处在纠结时期难以突围的时候,微电影却以其“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创新方面不断做出尝试,短期内虽难现《红气球》那样的佳作,但发展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