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选调生正名


 
为选调生正名
 
近期,南风窗《“80后”们的官场生涯》见诸杂志及各网站,读罢该文(链接:http://www.nfcmag.com/articles/3235),深感一种颓废沮丧之气,行文忽视选调生群体的主流,充斥一大堆烦闷、失望的实例来试图证明选调生制度的种种缺陷与不足,用所谓的升官通道代替选调生的成功标准,用所谓的主政漠视选调生的做事。我们深深地感到,有必要为选调生正名,为选调生制度健康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扪心自问,选调生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的群体?难道没有遵守潜规则就没有发展前途?难道为基层群众服务有这么多的障碍?难道这就是我们选调生的全部?作为选调生群体中的一员,我对该文内容深感失望与悲伤。
选调生制度作为一项组织部门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制度,是为了充实我国基层干部队伍,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一项人才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一路走来,选调生承载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希望。如今,选调生逐渐走上中国政府的舞台,成为中国基层政权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政治未来的新生力量。
部分看似“主流”的观点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选调生就是被潜规则的一群,是在基层寂寞、枯燥、乏味、无聊的一群。这些人,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选调生制度存在质疑,认为组织“欺骗”了他们,认为作为“优秀毕业生”被“选拔”到基层工作,到基层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却干着一些琐碎的、甚至无意义的工作,有一种被人遗忘、被人抛弃的感觉。广东省1999年选调生傅木桩说,少数人的成功不是选调生体制的成功,少数人的失败不是选调生体制的失败,是个人“综合实力”博弈的结果,如果把个人的前途寄托在组织上,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选调生。
毋庸置否,人的长大总会伴随着一些失落,正如人的成熟总是附带着一些伤痕一样。选调生的成长也不例外。可迷茫不是全部,失落和伤痛只是暂时的,真正闪烁生命厚重光辉的是,尽管前进的道路会蜿蜒曲折,可生生不息的生命,就是在这不平凡的过程中得到洗礼,并绽放着风格各异的精彩。真正的选调生绝不会因基层工作的繁琐和平淡而停滞追求上进的步伐,也绝不会因为遭遇一点点挫折就从此意志消沉。
诚然,在我们周围,钱权交易、钱色交易、权色交易,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无处不在上演着潜规则。掌握着资源,就意味着拥有制定潜规则的权力和机会。政府机关,因为掌握着资源,所以有了潜规则存在的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下,有的选调生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按程序走,而是托熟人找关系来摆平;有的跟领导玩暧昧,甚至采取性贿赂来换取职位的升迁;有的“官二代”借助选调生的选拔制度进入官场后,没在基层呆几个月就坐“直升飞机”而步步高升等等。可这作为主流受到推崇了吗?我们大部分选调生难道真的因为基层政治的“熟人关系”运行而更加无视规则或者更加失望了吗?
不可否认,确实有部分选调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又选择了离开。他们当中,有的选择了继续深造,希望借深造给自己重新选择的机会;有的选择了去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做着“漂”一族;有的选择了公务员之外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职业;有的仍然选择的是考公务员,不过不是基层公务员。总的来说,是基层让离开的选调生们失望了。在他们看来,选调生工作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不是他们想要的状态,基层无法让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他们选择了“逃离,”选择了心目中更好的发展方式。
我们不能说,他们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我们只能说,不要指望基层给选调生想要的生活和状态,北上广的艰辛、个中酸苦只有经历才知道;更不要指望脱离基层后就摆脱“潜规则”,“潜规则”不是基层的特有产物,银行、国企、跨国公司等领域难道就没有潜规则么?选调生,第一要务是适应基层,真正地融入基层,扎根基层。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基层,实现选调生的志向。选调生的渠道是畅通的,能进能出,彰显的是更民主、更自由、更人性化。也只有经过大浪淘沙式的进出,才更能保持这个队伍的纯洁性、纯粹性。
 
选调生在各条战线上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有话语权。
孟帅,2004年共青团山东省委选调生,到职伊始,就主动要求乡镇安排其到最穷的农村包村,扎根黄河滩贫困农村三年,调动了全村的干劲,使村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了村民的赞誉,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对孟帅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王媛媛,2009年贵州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扎根贵州东部山区,工作17个月,不畏艰辛,不辞劳苦,走千家,访万户,为当地发展献计出力,为人民幸福奔走呼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用青春之歌唱响了黔东。
周新武,1999年湖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先后放弃省电力公司和省纪委的橄榄枝,放弃高薪,主动提出下基层,心甘情愿扎根基层。在担任高铁岭镇镇委书记一年里,该镇税收增幅位居全市各乡镇第一名,是前一年度的3倍多。“拼命三郎”终倒在岗位上,用生命来诠释选调生的风采。
李师名,四川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在汶川地震中,青川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他几经辛苦,连夜将紧急报告送到80公里外的市区,争取外界救援。20多天以来,他平均每天工作20小时以上,几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张继春,2010年四川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放弃令人向往的北大保研机会,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现代生活,选择走向震区,成为新北川建设中的一颗微小却有意义的螺丝钉。
……
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努力造福一方百姓,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选调生,在神州大地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有着温爽的性格,荡漾着挚爱的涟漪;有着善良的本质,写意在生命的厚德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群选调生,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他们是:
年轻的一群。富有热情,精力充沛,思想单纯,能自觉抵制机关、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快,思维比较敏捷。
上进的一群。拥有优良的思想素质、丰富的知识含量、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远大的人生理想,怀有满腔的沸腾热血和不竭的冲劲,能在基层凭借知识的翅膀实现人生抱负。
有为的一群。对基层怀有深厚感情、满腔激情。主动进农家门、办农家事、说农家话、熟农家情。注重以德修身,以实践为师,以群众为师。
担当的一群。牢记组织重托,遇事不推诿,敢想敢干,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事,大事、小事、杂事、琐事;官,大官、小官、芝麻官。成大事者不在官大,孟帅和王媛媛等已经给我们作出了表率,他们能做成,我们其他选调生凭什么做不到?基层小事不小,切不可小看东家长西家短、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很多选调生都是从最琐碎的事开始,也一直在做着这些最琐碎的事,不厌其烦、尽心竭力,就是这些小事让老百姓口服心服,就是这些小事让老百姓夸口称赞。湖南省沅江市浩江湖派出所肖庆春,99年湖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一直都在基层,处在矛盾的焦点,从无怨言。他对选调生的认识就是,“在默默无闻中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努力地做着每天的工作,或者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工作、学习、生活,能力有施展的舞台,才干也得到了最大发挥”。
不可否认,在选调之初,在部分选调生身上,发出了生活咋这么难——失落感;成长咋这么慢——无助感;人情咋这么冷——孤独感;工作咋这么烦——无为感等等感叹。是的,基层是现实的,现实又是残酷的。大部分基层经济不够发达,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大都趋于闭塞、保守,在作风、办实事、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地方、有些事情可能要更多地遵从所谓的潜规则,更多地体现一种人情社会、熟人社会的生态。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建立选调生制度,绝不仅仅是一个解决就业的问题,而是希望选调生到基层去,了解、熟悉、掌握基层的情况,为基层环境带去一缕清风,为打破基层潜规则生态环境作出努力,在适应基层、改变基层的过程中逐步成长成熟起来,成为基层社会的支柱力量,实现选调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借此文以立志,目前,我们依然秉承为选调生服务这一宗旨,默默地做着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没有泄气,也没有报道,我们继续我们手头未完的事业。是的,事业。一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进行中,这态度,一如我们的名字: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