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英国顶级豪华轿车品牌宾利正式进驻太原,成为首家进驻太原的超豪华汽车品牌。而在一周前,作为日系车豪华品牌之一的英菲尼迪在太原的首家店也隆重开业。不少省城汽车界业内人士感叹,这绝不仅仅意味着豪车品牌多了两个,而是标志着山西豪车市场开始进入发展的新端点。业内人士指出,经过连续几年的累积,整个山西地区的豪华车保有量应该达到了8万辆,以国内大约160万辆的豪华车保有量计算,豪华车保有量接近全国的5%。
高端市场增速如此之快,与经济发展、购买力增强不无关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钱的人多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各界对于山西煤炭大款阔绰程度浮想联翩的同时,让我们深感忧虑的是:当更多的顶级奢侈品经销商畅想将山西变成继北京、上海之外的狂欢之地的时候,当媒体舆论把目光聚焦在山西富人身上的时候,谁来关注富人之外的中低收入群体?要知道这些人占山西省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要知道山西省如今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中西部省份?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山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96 :1;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为1.66 :1,在随后的几年里,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镇,城镇居民由此体会到改革给自己带来的实惠,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为2.73 :1,其后又缓慢缩小为1998年的2.2 :1,2005年为3.08:1,2010年为3.3:1。然而,在人均收入这一数字显著提升的背后,有多少腰缠万贯的煤矿老板在支撑着这个“均数”,又有多少人看见并关注了“人均收入以下的群体”呢?
从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山西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特别是农村居民,其收入排序与人均GDP排序差距较大,可以看出,山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不同收入群体及其内部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在煤炭富豪炫耀的背后,却难以掩盖山西人均收入水平的落魄,隐藏在这些问题的背后一些矛盾却在悄悄地变得尖锐起来。比如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比如失衡心理。以及由于极少部分暴富后,所带来的物价、房价等大幅上升,正在不断挤压着“人均收入以下的群体”。同时,伴随着前几年煤炭的乱采乱伐,上万年形成的资源逐步枯寂,河流被污染了,空气被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一步步恶化,用山西人民的健康换来的钞票并没有带来诸如教育、住房、医疗等条件的明显改善,反而是暴富阶层的带动下,在高物价、高学费、高医疗费重压下过着住房狭小、素菜淡饭、超时劳动、贫病交加的悲惨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刺痛着中低收入者的感情。
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盲目地关注富人,忽视穷人的生存现状,富人与穷人的这种分化和悬殊绝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图景。早在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到,“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将近10年过去了,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愿望没能落实,贫富差距反而持续扩大;对此,人民群众是不满意的,是有意见的。
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只需要一部分人的富裕,而需要政府为更多的中低收入者创造平等的机会,并通过合理分配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成果,同时还需要社会更多地关注中低收入者的生存与发展。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民生视点:谁来关注山西富人之外的人?
回望“十一五”:转型期山西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