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喜,汾酒复兴的“新闻发言官”


  因为背负“汾老大”的盛名,李秋喜注定成为中国白酒界的焦点人物。自2009年走马上任汾酒集团董事长以来,几乎所有公众场合,李秋喜均以“中国白酒新闻发言官”的面目出现,从最早提出“国酒之源,文化之根”,到“揭秘巴拿马大奖真相”;从抛出“射雕理论”,到创立“汾酒文化学”,从扛起“振兴国酒,反哺传统”大旗,到寻找“中国酒魂时代”……一次次大放厥词,语惊四座;激扬文字,寻根布道,每每把自己和汾酒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刮起一阵阵“李旋风”,在媒体及网上掀起一阵阵新闻报道浪潮。

  李秋喜携他的汾酒,在公众场合高调祭出中国白酒“奠基人、火炬手、活化石、教科书”的大旗,肩扛“拨乱反正,振兴国酒”的使命与责任,俨然“白酒界的郎咸平”和“诚信宣传斗士”,不仅令人感慨:李秋喜是“中国白酒的新闻发言官”?还是汾酒的“寻魂人”。

  寻道找魂,汾酒重拾白酒“大国”之梦?

  轰动一时、并影响中国思想界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大国崛起与历史久远无关,与国土面积无关,与创新力和文化力有关。一个大国能否复兴崛起,主要看他在历史上是否辉煌崛起过……。

  这让我们联想起“汾酒”这个白酒“大国”,汾酒在中国白酒历史进程中的跌宕起伏与“中国命运”有些相似。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盛极之时,威振四方,万国敬仰;但又盛极而衰,生死存亡,贫弱残喘,失去大国话语权。如今,中国痛定思痛,革故鼎新,寻道图强,喊出“伟大复兴”的口号,并日益彰显“大国崛起”的实力、地位和风范,各种外交场重拾大国话语权,输出中国文化,充当世界经济发言官,逐渐赢得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汾酒号称中国“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处于鼎盛时期,业绩超过茅台、五粮液,风靡全中国,从1988年开始直到1993年,汾酒连续6年荣获全国轻工业最佳经济效益第一名,成为酒界的“老大”、荣获“六连冠”,成为中国白酒界的排头兵,“汾老大”的名号由此而来。然而,从1993年开始,汾酒业绩连年下滑,1995年从“老二”的位置上狂退至第十位,1996年挣扎一番,略有成绩,前进到行业第八。“汾老大”从此失去“大国”的光环、荣耀和话语权。

  2009年以后,在李秋喜团队的带领下,汾酒开始复兴,驶上快速发展的车道,由2009年底的30亿,达到2010年的45亿,2011年将达到70亿。两年翻了一番,引起了业内和社会关注。李秋喜信心满满,各种场合为“汾酒复兴”推波助澜,试探着发出“大国崛起”的话语权。

  鉴于汾酒不断发出“大国复兴”的强烈信号,并高调祭出“拨乱反正,振兴国酒”以及“中国白酒奠基人、火炬手、活化石、教科书”、“中国酒魂时代”的大旗,业界开始参照“泸州老窖”和“洋河”的复兴,研究和分析汾酒复兴的路径:汾酒复兴靠什么?又为什么?

  近期,李秋喜在一场大型活动中说:“汾酒文化作为一种主导力量领导了汾酒复兴,这样的文化复兴,也带来了中国酒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回归与重建;中国酒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回归与重建,将会开启中国酒业一个新的时代,我将这个新时代命名为‘中国酒魂时代’”。李秋喜站在行业的高度,高屋建瓴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呼吁,充当了“中国白酒新闻发言官”的角色。李秋喜认为:“中国酒魂时代的核心内涵是以‘振兴国酒’为核心的诚信与创新、变革与开放、责任与担当、激情与梦想。”

  表面上是呼吁“酒魂时代”,实际上是在争夺“国酒”的话语权。汾酒之心,路人皆知。实际上,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一但复兴崛起,经济实力增强。伴随而来的往往是“影响力的张扬”和“大国地位的渴望”。这时候,“文化站略”便有了实际的价值和意义,越发显得必要。显然,咬定“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不放松,而又高调祭出“中国白酒奠基人、火炬手、活化石、教科书”等一记记舆论重拳的李秋喜,不仅仅是为了“揭秘真相,赚取新闻由头”,更重要的是“发现品牌价值,创变产业格局”,实现对中国白酒“稀缺价值资源”的高端占位和“话语权”之争。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说过:“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炼不说是傻把式,又说又练是真把式”。在今天这样一个“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对于“汾酒复兴”,李秋喜无疑是在学习并使用那套“又说又练”的“真把式”。

原载201110月《国家名酒评论》试刊号
作者 孙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