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画创作背后的故事


时值辽沈战役纪念馆改陈改造之际,记者在全景画馆内偶然遇到了原创画家之一、参加此次画面修复工作的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孙浩。谈起当年创造中的一些事情,孙教授依旧历历在目:

  住

  “那时住在纪念馆办公室的一楼,他们把一楼腾出来,给画画的、塑型等人住,一个屋子住三四个人吧。屋里的人经常换,走一批再来一批,住的条件还可以。有洗澡的地方,不是天天洗,有的时候擦擦,屋里面电视、电风扇都有。大家在一起干的时候挺高兴,从画馆回来大家在房间里说说话,就睡了,那次画全景画的九人没有一位抽烟的。睡觉时得用蚊帐,蚊子多,不用受不了,蚊子咬你!”

  食

  “食堂在纪念馆西北角的房间里,那时食堂外的空地上还堆着各种大炮。大家围在一桌吃饭,吃饭非常及时,吃的挺好,饭菜特别香。早上是粥和馒头、花卷,就着咸菜,中、晚饭是炒菜。吃完饭中午还能睡一觉,因为画画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不睡下午受不了。”

  穿

  “画到后来天热了,光着上身,因为怕被地面塑型刮着,所以下面穿着长裤。有个人来这儿推销T恤衫,我们叫老头衫,挺便宜的,二三元一件。大家都买了六七件,然后就穿上,当做工作服。衣服是棉布的,挺结实,我现在还有几件呢,画画时穿上。”

  画

  “构思的时候大家座谈,找老将军谈当年情况,方方面面收集资料,需要地形资料就让战士出去拍照片。当初色彩稿是在沈阳画完的。在画馆内把稿子拍成照片,用幻灯机放大到画布上,在画布上直接画出轮廓,再画。程序非常麻烦,计算必须准确,得在看台上测量好了,再往画布上投影。

  那个时候馆内同时培训一些说明员,加上收拾的,铺地面塑型的,挺热闹的。我们在上面画我们的,有时需要加班,吃完饭再画到晚上九、十点钟。画馆里面非常热,通风不好。因为做地面塑型时是用水活,然后往石膏上面泼,所以馆内很潮。开始还没有感觉到,画到一半的时候,因为潮气太大,画布后面发粘了。后来搬来几台吸湿机类的机器往外吸水分,水哗哗的。

  当时借助升降机,大家站在上面画。站在画前面,特别是在灯光下,和站在远处看画面的效果不一样,所以画一会儿还要跑到看台上,一天都不知道要跑多少趟。有的时候在上面看挺好,感觉也不错,但在看台上看就不行了,有的时候画了几遍还不行。近看全景画面会发现线条很粗,这是因为如果线条细,在远处会什么也看不到,必须以一个很强烈的效果,把人推远了,这样看起来更好。开始时我们每个人负责一大块,大家都画完后整幅画再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