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2011年11月29日 11版)看上去很美的葛根产业市场,并不是一块轻易就可以享用的蛋糕。
十年的创业路,有朋友反目,有濒临倾家荡产,有峰回路转,直到2011年,尝尽苦辣和辛酸,胥宝友才苦尽甘来。
发完工资,仅剩100多元
丹江特产葛根粉、葛根粉条;武当特产葛花茶……,尽管公司的产品全是湖北特产,但胥宝友却并非地道的湖北人。
2000年,拿着20万年薪的高级工程师胥宝友37岁,毅然买断工龄,回到南京老家,开始第一次创业。
对于这番常人不解的举动,胥宝友自有缘由。长期的公务应酬,胥宝友患上了严重的脂肪肝。一次偶然的机会,友人向他推荐葛根粉,食用数月后,胥宝友的脂肪肝竟然真的好了。
胥宝友笃信好产品一定能够拥有好市场,认准葛根是一个创业的好项目。虽有满怀激情,也不乏对市场前景的理论分析,但由于不懂得经营管理,砸下几十万元的广告费后,新成立的公司很快陷入资金难以周转的困境。
胥宝友不得已卖掉位于南京浦口区服装城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房,用于维持公司资金周转。2003年春节发完职工工资后,胥宝友手里仅剩下100多元。借口公司业务繁忙,自觉无颜回家的他,把自己关在一个临时租住的小房间里反思。
2004年,胥宝友找朋友借了20多万,开始调整经营思路。他一边在广播电台做广告,一边做社区宣传,每天早上四点至五点,就开始带着员工从浦口到南京,利用中老年人晨练的时间发广告,做宣传。
虽然每天的付出没有多少回报,有时候还要遭受白眼,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开始有人关注、购买产品,逐渐有了不少回头客。
朋友反目,事业尽丧
胥宝友的葛根事业开始走“上坡路”时,胥宝友了解到,湖北竹山县及周边有丰富的野生葛根资源。有人正在寻求伙伴,共同开发野生葛根产品。
因为南京周边的野生葛根资源并不丰富,这对于既想研发野生葛根新品种,又缺少资金的胥宝友来说,是相当大的诱惑。
2005年春节刚过,胥宝友带着简单行李来到湖北竹山县,与合伙人注册了一个新公司。凭着前几年积累的经验,很快企业就做起来了,两年就拥有了三层的办公楼,总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厂区。
然而,正当胥宝友筹划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时,以往主动提出不参与管理的合伙人,乘他前往武汉开会之机,突然派人进入公司,强行把持了财务等重要部门。
由于分歧越来越大,胥宝友只好强忍内心的愤懑,出让股份,退出公司。他甚至发誓:“以后再不来这个地方做生意。”
三次创业,再受打击
在南京平复心情的那段时间,多位朋友从湖北致电胥宝友,鼓励他“男人在哪里跌到,就要在哪里站起来”。
胥宝友很快萌发了第三次创业的念头。2007年4月,胥宝友带着妻子,来到野生葛根资源尤其丰富的丹江口。
吸取前车之鉴,胥宝友挑选几个人一起入股,并且严格明确分工,成立湖北十堰绿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为了能接近野生葛根资源,并获取优质的生产用水,他把厂址选在了丁家营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生产环境虽然好了,但由于位置偏僻,企业面临招工难。胥宝友和妻子不得不亲自上阵,既是老板,兼任葛根新产品的研发人员,还干搬运。
刚开始生产粉条的时候,产量不高,质量也不好,胥宝友带着工人们不断试验,在温度三四十多度的房间里一呆就是一天。达到滑爽、有嚼头、久煮不糊的标准后,粉条的质量稳定了,胥宝友开始实验如何提升产量,从50斤,200斤开始,一直到日产突破1000斤。胥宝友的妻子由于劳累,在做粉条切割时,被切割机切去了两个手指。为此,胥宝友深深自责。
2009年,公司销售额大幅提升,但是命运的齿轮又一次露出残酷的一面。一位创业合作伙伴撮合其他人员排挤胥宝友,他们甚至召来当地社会闲散人员,威胁其在三天之内退出股份。为此公司一度停产。
但这一次,胥宝友没有退缩。他抱着必死的心态,拿着菜刀站在公司门口,驱赶前来闹事者。最终,在其他股东和妻子的支持下,胥宝友坚持了下来。
加强研发,实现盈利
最困难的时期终于过去,胥宝友组织工人们把公司装修一新,引入新的设备,重新投入生产。
葛根制品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深加工、产品系列不够丰富,相关多集中在葛根粉、葛根素、葛根茶等少数几个产品上,同质化严重。与其他企业将卖点放在地方特产、包装创新等不同,胥宝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研发上。
葛根经过加工,提取葛根粉、葛根素后,会留下大量残渣。一般企业处理方法是将其丢弃。这些残渣中含一种纯绿色无污染的天然纤维。胥宝友经过反复试验,针对白领及中老年人容易患颈椎病等情况,他将残渣中的葛根纤维处理后,加入不少道地药材,研制出葛根保健药枕。仅此产品,便可以将生产原材料成本收回。此外,公司专门针对容易饮酒过量的人群,开发出葛花醒酒胶囊等保健品。
胥宝友一方面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一方面突破特产就地卖的粗放式经营,通过团购、商超、个人消费的划分,将同一地区的经销商由一变三,由原来的粗放式销售转为精细发展。
2010年8月,胥宝友在武当山镇设立电子商务部,避开实体经营中店面租金、商超进场费等各种高昂成本。品牌打出去之后,公司迅速在网络上找到数家分销商,同时在成都、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经销点。
目前,通过网络实现的销售额,已经占到绿田公司销售额的近40%。胥宝友终于首次实现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