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过去将中国当作加工制造、试验基地而非重要消费市场,因而常犯如执行双重标准、歪曲或窜改法规等本地化错误。
丑闻缠身,麻烦不断,洋品牌在中国终于Hold不住了。
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洋品牌光鲜外表下的阴暗一面遮掩不住了:家乐福的“价格门”、康菲的“污染门”、古驰的“虐工门”、西门子的“冰箱门”、沃尔玛的“猪头门”、HP的“欺诈门”等等,形式百样,不一而足。
不过相同的是,几乎所有的洋品牌在面对质疑、指责时,态度都是一样的强硬,我行我素。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口岸进口服装抽检不合格率高达55.8%,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更是2年在消协质量黑榜单中出现7次。沃尔玛在重庆的相关门店屡次违法,2006年以来因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问题,先后21次受到工商部门处罚。
这实在是一种强烈的反差。
曾经被中国企业视为对标榜样的跨国公司,现在纷纷成了行为不点的反面教材。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显示,2010年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为8.1分,显着低于民营企业的13.9分和国有企业28.9分的社会责任指数。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在发达国家表现优异的优等生,而在中国却成了不听话的差等生?究竟是谁助长了这些洋品牌傲慢的姿态?洋品牌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洋品牌起初进入中国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中国政府、消费者的尊重甚至呵护,无疑滋长了跨国公司“超级公民”的感觉,自我意识膨胀。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尔森认为:“一方面是外国品牌的品质超出本国同类产品很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特别是在长期落后的情况下,洋品牌作为一种先进文明的符号受到崇拜。”
于是,无视中国法律成为一种常态。比如,在渤海湾溢油事件中,康菲公司根本没有把中国法律当回事,没有把中国海域权益当回事。联合利华被发改委罚款后,接着就无视发改委约谈而公然涨价。
或许在洋品牌的辩解中,我国立法的不完善,执法的不严格成为一种挡箭牌,但是不同国家的“双重标准”依旧让这些洋品牌无法逃脱道德的谴责和审判。显然,这些洋品牌的道德的自我修炼还有待提高。
不过留给洋品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随着中国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的提高,随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中国法制进程的加快,洋品牌在中国已经远远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松了。
跨国公司过去将中国当作加工制造、试验基地而非重要消费市场,因而常犯如执行双重标准、歪曲或窜改法规等本地化错误。目前,洋品牌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没有中国消费者的支持,其全球化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失败的。
洋品牌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
洋品牌的中国危局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