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受到了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约束。我们不妨把这种说法剖析一下。
首先,认同这种理论的人(以下简称“这种人”)一定自认为是改革派。其次,这种人往往认为是别人防碍了自己的改革宏图或努力。第三,其中一部分人自认为是绝对自由派,对马列主义不屑一顾。
第一,这种人的逻辑是:政治机制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可以推动经济基础跳跃式发展。这种逻辑是文革时期最流行的逻辑。因此,这种人很可能不是改革派。
第二,这种人往往是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没有办法推动改革,才埋怨别人防碍了改革。往好了说是“江郎才尽”,往坏了说就是扣政治帽子。(怎么这种人的行为总让人回到了文革时期?)
第三,这种人有一部分人确实是主张绝对自由化的人。但是他们无论如何想不到,他们这种思想就和文革中的“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几乎是同出一辙——只要政治体制改成民主机制,经济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俄罗斯以前也这么认为,现在不完全同意这种思维方式了。其实极端右倾和极端左倾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不要觉得自己是绝对自由派,就和文革挂不上钩。
我从来不认为批判是一种重要贡献。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才是重要贡献。我最喜欢用提问形式,而不是批判形式提出建议。不同意“这种人”的观点,就必须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我再次试问:
邓小平用农村联产承包机制这个经济措施带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改革。目前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到了一个高原地带,究竟能够用哪个经济措施带动中国下一阶段政治经济改革呢?哪个经济措施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呢?这个关键改革措施如果不落实,中国崛起为什么一定失败?
经济基础的变化自然引导政治机制的变化。因此经济机制创新才是政治机制改革的先驱。经济机制创新有各种角度,能够在众多变量中找到核心变量才是领导能力的体现。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商,找不到这个改革的发力点,就不要着急写改革文章。
为了提出这个改革着力点,通过经济阶段理论阐述了中国经济所处的具体阶段:商品经济充分发育、资本经济初具规模、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金融经济尚在筹划阶段。从这个阶段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同时兼顾金融经济基础建设,显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笔者提出了资本市场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第一步。为了令读者看清问题的严重性,通过中国国际收购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个判断:如果中国这个转型没有走上正轨,在世界上可能处于处处受制,不仅是国际资本不欢迎,普通老百姓也不欢迎,最终导致中国采取对抗性的崛起战略。对经济机制改革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笔者博克已经发表的几篇文章之中。
懂政治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政治,这是前30年的主要问题。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但是进一步深化了。似乎懂市场的,不懂市场深层发展规律;似乎懂政治的,不懂政治深层变革规律。就以矿业为例,西方没有矿业行业发展理论,我们就不知道怎么改革了。现在报纸上所说的矿业改革角度,是真正的东拼西凑,有从行业角度提出的,有从企业角度提出的,有从改革角度提出的,有从改革后退角度提出的,有的居然还达成了共识,如增收资源税。没有核心,就有七嘴八舌。事实是,核心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搞政治体制改革,结果越改越糊涂,越改越没有方向。矿业死人的数量好像减少了,但是管理方法越来越极端和荒谬了。计划机制几乎没有变,现在又开始大规模投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每年总结还是成绩为主。
别看是一个行业问题,一叶知秋。这就是“这种人”的逻辑导致的现实结果。如果说“这种人”是智者的错误,形象地说,他们就是错把左手当右手用了,把爱国与爱乌纱混为一谈了;如果说“这种人”是强者的错误,形象地说,他们就是隔山叫号,把好听和好事混为一谈了。
也说政治体制改革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