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应该打好“金融改革试验”这张牌


  近期,备受关注的温州高利贷资金断裂引发的跑路事件,在经历了前段时间的慌乱和无序后,在各个层面的努力下,被动和令人焦虑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形势已经朝着较为乐观的方向演化:跑路的人已经很少,一度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也获得了暂时的救助,情绪大为改变。这种态势的形成,一方面和上至中央,下至温州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举措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出谋划策不无关系,正是全社会对温州的关注和动员起来的力量改变了前期的被动状况,使得温州不致于成为事件的孤岛,解决逻辑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

  比如,除了加大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回归实业之外,在金融层面,温州近期也将申报“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期获得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支持,使得温州成为中国民间金融率先试验的“金融特区”,这个被称为“1+8”金融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利率市场化等等方面进行先行的试验和改革。在具体的举措方面,包括增加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加快实施小额贷款公司三年行动计划,到2012年,小额贷款公司达100家,公司资本净额总量达到800亿元;与此同时,温州还要全面启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等。核心目的是用金融解决目前温州的金融困局,使得温州的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成为中国阳光民间金融最为发达的地区,成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试验田。在这个总得思路下,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也已于近期挂牌,温州地方金融改革创新的“1+8”行动方案正式开始全面实施。

  一直非常奇怪,在温州这么一个中小企业发达,民间资本极为充裕之地,多年来居然没有产生强大的金融。事实上,早在1987年,温州就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2002年又成为全国惟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但这两大政策由于缺乏顶层和系统的设计,从现在来看,并没有引导温州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步伐,可谓乏善可陈。民间资本虽然充裕,但并没有产生令人称道的强大的金融。你很难想象,在温州这么一个中小企业非常发达的地方,居然没有产生一个全国性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的机构,这和长期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缺乏阳光化的政策和积极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游击队从来没有嬗变成正规军。因为使得温州这样一个最适合民间金融发展的地方,一直却“瘸着”一条腿,只有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没有金融业的相应的成长。循此逻辑,今天温州面临的困局,表面上是高利率的乱象,事实上和温州实业的萎缩,以及长期以来金融业的规范化止步不前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温州一方面通过实业政策,继续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个方面,利用温州自身有强大的民间资本的优势,提出申报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构建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一方面重视实业,另一方面改变金融短板,两条腿走路,并且制订了1个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纲领性总方案和8个配套的具体子方案的“1+8”金融兴市计划,可谓真正抓住了温州的短板,成为温州经济转型的战略支撑,这个举措,不仅可解“温州的病根”,也可为中国民间资本面临的各种困局找到一条出路。

  今天温州出的问题,以及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可谓恰逢其时。温州这个时候出问题,要比再发展下去不可收拾要好。笔者一直认为,温州目前的现状,其实是整个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折射的都是改革层面的问题。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金融改革的不彻底,导致金融抑制,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地下金融滋生的同时,也在累计风险;而政治体制改革和深层经济领域改革的不彻底,导致做实业的环境极为糟糕,民间经济只能选择放弃实业,去做短期的投资和投机。因此,这次温州爆发的危机,是敲给所有中国人的一记警钟,而温州所做的努力,就是不藉此打破金融垄断,藉此推动改革,为中国民间金融,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杀出一条血路。就此而言,不是全国在救温州,而是温州在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