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宣布全年保障房1000万套开工计划已经实现的同时,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承认,其中存在约1/3的“挖坑待建”情况。为此住建部已经下发通知,要求此类房屋年底前务必完成地基结构的施工。(《北京商报》11月11日)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住建部副部长齐骥上周向中央电视台发表的讲话,“对1000万套保障房的最后三分之一,由于各方面准备工作比较急促,开工稍微晚一些,那么我们也要求到今年年底的时候,这些工程要做到,永久性的这些保障性住房进行地基基础和结构的施工”。报道称,大约三分之一财政收入依赖土地销售收入的省、市级地方政府,已经看到土地需求因房地产领域私人投资放缓而出现萎缩。这些困难导致中国政策制定者降低了短期抱负。虽然最初计划明年将再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但齐骥表示,政府现在已调低了目标。不过没有给出具体数据。
从2011年2月下旬开始,住建部便陆续与各地政府签订“军令状”,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的分配任务,而且所有分配完成的目标任务,必须在2011年10月31日前全部开工,否则地方政府将遭到严厉处罚。2011年6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再次要求全国各地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今年11月末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在空前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各显神通终于完成了1000万套的开工计划,然而,1/3的“挖坑待建”情况,暴露出制约保障房建设的诸多障碍,让“民生工程”再次遭遇了发展的瓶颈。
时至今日,保障房的功能已经不再单纯是“保障低收入人群住房”,而是被赋予了行业发展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更多的重任。为了避免保障房建设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在开工率达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管,避免“挖坑待建”等情况的持续。
由此我们不难想到现实中我们的政府很多时候,只注重漂亮的数据,只注意下通知、出规定,但却在执行环节没有较真,这才导致形式主义盛行,导致弄虚作假、糊弄上级成为不二法门。管理能力决定过程,亦左右结果。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是为着奔向某些效用和意图而去,当前的政策虽也不乏具体指向,但是要避免目标管理上的混乱、被动、不透明乃至放任,不然就容易步前辙之失。面对这样的行为政府只有切实放开监督,加大惩处力度,扩大行政决策和执行的透明度,这些问题才可以避免。怕就怕这样的想法:一公开,就可以监督了,一监督就露怯了,一露怯就麻烦了。为了不麻烦,结果,就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了。
“挖坑待建”来应付保障房建设任务,凸显监督严重缺位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