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惰性与变异


    历史就像是一部宏大的画卷,既有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风情,又有细雨微澜的悠悠情调。对历史的观察在我看来,有两种:一种是微观的考察,这是对历史的考古式研究,严谨而有深度,通过对单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学研究,进程研究,揭示历史的真相;一种是宏观的考察,这是对历史的逻辑的研究,也就是不对单个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而是对由单个历史事件相互串联的大历史进行逻辑性的分析,揭示历史的大趋势,从一段长时间的历史脉络中把握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这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
       我对于宏大历史的基本体认,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历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变迁的轨迹有两条:一条轨迹具有惰性,一条轨迹具有变异性。这中演变的进程变构成了政治,由这种规律进程所形成的轨迹变搭建了众多微观历史上的政治舞台,反过来,政治的舞台上庞杂的角色也便在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生态下演绎了五彩缤纷的历史,学习和研究历史就是发现历史的逻辑。
       所谓创造历史的人就是准确把握了历史变异的时间和特点的人,因而推动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历史的惰性往往发生在一个新的制度在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得以扎根,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变迁。经典马克思主义把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个阶段,这是历史的惰性。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阶段的划分的科学性就在于,以阶级的更替为标准,即谁统治谁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经济地位以及财产权的问题。谁拥有合法的财产权的问题。一个社会的稳定运作根本的在于经济运作的稳定。倘若经济的稳定性受到动摇和颠覆,那么制度就会发生变迁,社会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历史又前进了一步。在这之前,历史的惰性维持的根基在于统治阶级对于经济的控制和制度的维系。历史的变异往往伴随着经济制度的彻底瓦解,具体的说是产权制度的颠覆。
      比如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是这样的变化轨迹,宏观而言,都经历了从分权到集权到分权(民主化)的规律!欧洲的封建制实际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奴隶时期,是一个分权的阶段。在这个分权的政治结构,实际上是有一个经济结构衍生的社会生态下产生的,史学家通常称之为夹心饼干,也就是教皇与贵族的强势,王权的弱势。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特权。但是要承担社会责任,也即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主要是军役。欧洲封建末期,这种军役演变为赋税,这样国王逐渐掌握了财富,即产权制度发生了变迁,国王开始拥有自己的雇佣军,或者称之为常备军。王权的兴盛,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制结束了,从而进入了集权的时代,历史的哦车轮前进了一大步。集权时代下,市民阶级的兴起,国王的权力不得不受到约束,英国的大宪章就是一例,产权制度又开始发生变化。制度又随即发生变迁,社会生态也变迁了,历史的车轮再次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就是资本主义时期。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制度在各个方面都是比较完备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不断的作着变革,其实,也是制度的变迁,那就是财产的私有和公有的矛盾,这种矛盾也许就是孕育了马克思所预言的共产主义阶段。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少经济学家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判断,无论是从韦伯的新教伦理说,还是桑巴特的奢侈说及其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产权问题。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倡导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迷信市场的力量,29-33年经济危机唤醒人们,市场不是万能的,历史证明人在有些情况下是没有非理性的,所以资本主义精神的说法也就行不通了。经济危机告诉世人,只要产权仍有归属性,就要有国家机器来维系一种社会生态,国家机器的运转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源,包括一部分私有资源。,微观制度设计的功能是保证国家占有的私有自由不被滥用。回想奥巴马总统为什么能够获得竞选胜利,不能仅仅说是其高超的演讲技能,我想还是得益于历史的变异性对于奥巴马的需求,那就是他的竞选口号“WE NEED CHANGE”,是的,奥巴马的胜利在于他准确的把握了历史变异的时机。
     那么这种变异又将呼唤出什么呢?也就是产权制度的变迁又将具有什么样的颠覆性变化呢?我想也许是正朝着马克思所指明的那个方向吧,也许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
    作为一个在大历史下生活的普通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怀揣一颗“勇敢的心”,静观时势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