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生死学研究领域,有人认为儒家学说中缺少对死亡的解释和关怀这。笔者认为,儒家对生死观的看法就体现在儒家对于追求人生意义和体验人生过程的认识当中。儒家的理论体系内部存在这样的一种因果关系,那就是生和死被儒家看成是一对因果。儒家对生死的这种因果性认识就体现了儒家的对于生死的看法。
关键词:先秦儒家 生死观 因果
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人生的终点,善始善终,人道完成。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停止呼吸,对于正常的生命体来说,完成了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这如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一样,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世界才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发展的万古常新的世界。如果从纯粹客观的自然主义观点来理解生与死的问题,当然是简单明了的。然而,“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作为一种生命主体的存在,具有能动的理性思维、思想感情、道德意识、亲情关怀、生命体悟等等,所以人类对于自身的生与死的问题,极为重视。
一、 对生死观的反思。
生死观就是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如果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么就是对于如何看待生死的反思。生死哲学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就是对生命过程、人生意义的体验与追求和对死亡的关怀与安慰。有人认为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只注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解释而缺少对死亡的解释和超脱。但是笔者认为,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因果联系,那就是他们把生命看成是一个生与死的必然过程,认为一个人只要追寻到生的真正意义那么就能超脱对死亡的恐惧甚至超脱有限生命的束缚,达到精神层面的不朽。所谓终极关怀正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终极关怀才能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才能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张岱年先生指出:“古今中外的终极关怀有三种类型:1.皈依上帝的终极关怀;2.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3. 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1]而儒家所追求的正是其中的第三种,也就是把人生的终极意义归结于精神的不朽。这也就是生与死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人活着的时候得到了诠释,人的精神达到了不朽的高度,所以当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秉持着坦然的态度。儒家同时也提供给我们不朽的方法,那就是“仁”“义”“礼”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 先秦儒家关于生死的理论
儒家认为,人作为有主体意识、思想智慧、道德义礼的伟大者、高贵者, 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真正做到终始一贯, 善始善终, 关键不在于死的终结之时, 而在于生的过程之中, 就是说在于生,不在于死。生是人生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死只是过程的终结, 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在于生,不在于死。基于这种思想认识, 价值判断, 儒家重生而不轻死。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说,君子最害怕离开人世时,不能著名于世。一个人死后,如果名字不为人所称述,是该引以为憾的。《论语》中曾对比齐景公之死与伯夷、叔齐之死,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论语·季氏》)齐景公奢侈腐化,一生无功无德,所以死了后,人们都不觉得他有什么好的行为可以称述。而伯夷、叔齐所以至今还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气节。孟子曾称赞伯夷为“圣之清者”,并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万章下》)可见,一个人不论贫富贵贱,即使穷困潦倒,只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行为和于仁德、高尚正直,死后也会为人所赞颂。
孟子与孔子一脉相承,认为君子终身之忧是不能死而不朽:“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孟子·离娄下》)那么,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忧患,达到死而不朽呢?孟子认为,君子有垂创之举,即为不朽,“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梁惠王下》)不论孔子还是孟子,在认识到死亡的不可抗拒性后,都不主张任其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与死亡抗争,在有生之年要奋发努力,建功立业。即使在衰暮之年,当死亡即将到来时,也仍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通过发奋努力,建功立业,从而名垂青史,这就超越死亡而达到永恒。
荀子对人的生死、始终之说,论述尤为详细。在荀子看来,既然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 就应当始终如一,善始善终,所以要敬始而慎终,敬其生而隆其死。他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使生死终始若一, 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荀子·礼论》)生与死都是人的大事,不可或缺,故要同等看待,善始善终,如此始终俱善,才是尽人道,备圣道。这是孝子之事,亦是天地之道。
先秦儒家的这种生死观, 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其一是:要进取,要效法天而自强不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君子进德修业”,“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只有如此,孜孜以求,进德修业,积极有为,与时偕行,才能事业有成,而无忧患,灾难,“故无咎”(《周易·乾卦·文言》)。其二是: 既然生死一理, 始终一贯, 生为开端,死为休息, 生而不罔, 死而不歉, 故对死就不必畏惧、忧伤, 要顺从自然, 安宁而去。
儒家的生死观, 蕴涵着人生价值观, 它告诉人们要重生死, 善始终, 尤要重生、善生, 以此来实现人生价值, 完善理想人格, 达到人生目的, 这些观点在当今仍然有其思想价值。儒家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为了理想中的人生去奋斗。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看到,儒家的生死观,只是一种对人的人生观层面的引导,它教会了人们去为了理想而奋斗。而其中价值观的内容却根据时代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这说明一方面儒家的生死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不断的提醒和激励着人们去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也不会束缚人们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与时代共进的体系。而生与死的因果关系,体现了生与死的必然联系,这一方面给我们以压力,一方面也给了我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途径。一个善的思想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代同步的。最重要的是应该有一种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这既是对人性的解放,也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而儒家的体系中就包含了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