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集团PK大师个人


小师集团PK大师个人
 
廖仁平
 
关键词:大师 专家 人才管理 大学教育
 
 :知识创造的指数爆炸现象提示人们要改变过分重视大师的传统,深入探讨小专家群智慧的集成机制可能才是未来知识管理的重点。
 
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的指数爆炸现象使得个人全面发展非常困难,似乎也无必要。专业化更有效率,通才(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大师)的天地越来越小,而各种专业化结果造就了无数“愚者”千虑之一得,此权称这些有所得的无数“愚者”为小师集团吧。深入探讨小专家群智慧的集成机制可能才是未来知识管理的重点。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论有日渐落入似是而非悖论之危)。这种思想当然也对,但若过份,很可能会严重影响到现代化大学的发展。有大师当然好,但在科学分工日益精专的现代社会中,通才性的大师越来越少,各种专才却是越来越多,目标主要盯着大师则未免轻重颠倒。此外,人的“聪明智慧”是分阶段的,没有一个人一生都“聪明智慧”,所以没必要总将眼光盯在名人身上。“认理不认人”才是现代知识时代最明智的国民理念(传统的“认理不如认人”是因为发展变化不大的传统社会中,以名人伟人为坐标,可以简化找到正确真理的过程,提高认识及行动的效率,这曾经是比较有效率的,但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就变成了思想上的懒汉了,它犯错误的概率越来越大。),可以说这种理念越来越具在普世价值。
大学教育中,可分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扩展教育课程两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提供基础背景知识及技能,扩展教育课程则是各种观点的大杂烩。此二者比例配置可以是:本科生7:3;硕士生3:7;博士生1:9
基础教育课程由一般水平专职教师或教授授课,扩展教育课程由广泛存在于世的社会各界小师们流动不定期专题性讲授(一般通用性教案可以电子化)。大师也只做专题性串讲,宏观上整体指导之即可。
 
中国大学要出大师和无数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专家,允许各种大杂烩观点的充分交流是必须的,这也是改变传统知识灌输教育向创新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的关键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