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驭才与以德驭才


以规驭才与以德驭才
 
廖仁平
 
关键词: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人才管理 悖论
 
 :从德才两种状态的正态概率密度分布性质角度来定性地探讨了特定时空中适用的德才组合选择策略,初步表明传统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似是而非悖论性质,揭示我国当前更实用的选用人才策略应当是“唯才是举”并强调以规驭才的合理性。
 
前言
中国文化传统历来重视德行,关于道德修养及其德在选用人才方面的重要性论述文献连篇累牍,但人们对德行的认识与要求多是形而上的主观愿望,大多数远超于当下的人性觉悟水平,它们中的多数标准都只是少数人可以部分时间部分场合可以达到的,将这种高标准用于社会管理,实际上是将事业成败托付给了小概率运气,同时还会造就大量的伪君子,并给社会带来普遍的虚伪。
德才兼备当然最好,但这样的要求在许多场合都是中听而不中用的,属于似是而非型悖论。务实的态度是找出特定时空中适用的德才组合策略,以便能有效率地找到适合这种标准的人。这就必然涉及到社会个体的道德水平状态及其才能状态。以下从这两种状态的正态概率密度分布性来定性地探讨特定时空中适用的德才组合选择策略。
 
1 德与才的动态变化性及其正态分布性
个人道德理念及其才能的形成既与个人努力修养或天分有关,也与环境密切相关,它形成于无数次互动的社会生活之中。每个人一生中会不断遇到不同的生活事件,每件事都会对其心灵及其才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每一次影响都是微小的,这正好是中心极限定理描述的一种参量状态,统计社会中每个个体的道德水平及才能水平,可以分别得到一定时空中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及才能水平的正态分布曲线。这种正态分布曲线部分示意图如下:
图1 不同σ描述正态分布资料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σ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σ越小,数据分布越集中。也称为是正态分布的形状参数,σ越大,曲线越扁平,反之,σ越小,曲线越瘦高。
 
2 正态曲线与标准正态曲线的面积分布。不同的μ、不同的σ^2对应不同的正态分布。正态曲线呈钟型,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曲线与横轴间的面积总等于1  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特定时空中每个社会都存在其特定的道德水平与才能水平分布状态,它们是科学确定特定时空中适用的德才组合策略的客观基础,任何脱离这两个客观分布来谈的策略都是主观的。(此类实证型数据的获得需要进行大量客观细致的实证调查才能得到,由于没有此两种分布的实证数据,所以本文只好暂进行定性分析)
 
2 德才组合选择策略定性分析
为了分析简明,可将德才正态分布曲线面积图分成三个部分,优、常、差。在此,假定均值μ左右1.96σ范围内95%的人属于常人水平,μ左右1.96σ范围之外5%的人属于优与差范围,其中μ1.96σ范围之外为差,μ1.96σ范围之外为优。
将德才之优、常、差进行两两组合,则有德优才优、德优才常、德优才差、德常才优、德常才常、德常才差、德差才优、德差才常、德差才差等九种组合情况。
假定上面九种情况已经确定,则选用人才时,人们经常会采用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德优才优者当然是首选,这样的人可以重用,但这样的人才经常是可遇而不可求。
2)人们更常要遇到的情况一般是在德优才常、德常才优之间进行选择,这两类人仍是很好的人才,他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岗位,德优才常者比较适合监督、守成性工作,而德常才优者就是典型的专家型或干将型人才,这些人去从事研发拓展性工作会很好。单方面强调以德为先或唯才是举都有可能陷入片面性。
第三种选择就是对德常才常者的选用,这种人最多,他们就是常人,是最典型的多数,实则就是社会主流。他们可以胜任一般工作,也可以是后备干部的储备基础。
第四种选择比较难,就是在德优才差、德差才优者间的选择。这些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选用的,但在特殊时期因人才缺乏,也就不得不限制性地选用了。
最后就剩下德常才差、德差才常、德差才差者们了,这些人一般都会被社会边缘化,他们中多数人既可怜又可恨,所以没有谁会选用这些人,但为了社会安定和博爱等社会价值的实现,国家在有条件的时候也会考虑有条件地为这些人开辟一些工作岗位。
 
以上理论定性分析只将德才等级分成了优、常、差三种,实际生活中还可分出更多等级,其德才组合状态就更多,选用人才的策略也就更多。
此外,以上理论定性分析还假定了九种德才组合情况已经确定,选择者们也已经知道被选人属于哪种组合。但实际社会实践中,这种假定并不严格成立。比如德差才优者一般很会投机取巧,准确识别他们一般并不容易。而德优才差者根本不会也不愿意表现自己,他们的优点一般很难被社会所发现。
 
3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理念评析
人的道德水平提高绝对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更加不易,它是人类社会中的慢变化序参量。特别是当客观环境普遍存在着大量竞争现实时,人们会普遍地忙于生存与发展努力,追求德行这种高层次需求并不会成为多数人的重要内容。此时要求人们有较高的德行修养多数时候必然事倍功半,用以德为先的理念来选用人才也会没有多少实用性意义,因为能够达到较高道德标准的人一般说来并不多。
笼统地讲以德为先多数时候是主观片面的,这是一种定性的简单判定,操作性差,在没有科学合理管理手段出现的远古,选用人才时适当重视德行应当说还是有相当的实用性的,但在现代化文明的今天,价值观念已经多元,且相关科学管理细则已经十分有效,在选用人才时仍然固守以德为先,既不实用也显得虚伪,且会相当程度上影响人们做出合理而有效率的正确选择。
德行可细分为许多种类,不同德行的效用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德行类别及程度都有差别,孝者不一定守信、忠者不一定宽容、忠孝义全者不一定廉洁…不同岗位对其德行类型的要求及德行程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一般岗位能遵守职业操守就可以了,管钱的人是否廉洁是第一德行要求,工商管理者是否守信的品德最重要,高级官员天下为公及爱才用才等政治胸怀才是根本…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当然也出现过一些真正的圣人君子,但他们是极少数,他们是可遇不可求的。以他们的标准(或略低的标准)选择用人是将事业成败寄托于小概率运气事件。
也许有人会说,要求以德为先并不是要求人们的道德水平达到圣人君子们的高度。那么到底应当以什么为标准?是八荣八耻还是三个代表?或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类?坦率地讲,迄今在中国提出的任何道德标准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没人知道这些道德要求到底能在社会管理中起多大的作用,所有的道德说教听起来都似乎无懈可击,但能真正教化人向善者很少。不客气地说,多数倡导以德为先的人都是管理上的无能者。相比较而言,还是三国时曹操的选用人才理念最务实也最高效。
西方文明也讲道德修养,但好象很少听说西方选用人才时特别强调要以德为先。他们更多地相信规则、契约,强调效率,实用主义是他们的为人处事基本哲学,这造就了他们的科学文明与工业文明,政治上也形成了当今比较先进的宪政体制。而中国以德为先几千年了,虽说也产生了一批圣人君子,但相比于无处不在的各种伪君子的数量,他们的人数太少,可以说中国这种以德为先的理念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弊大利小。
 
在中国,无处不存在着一种传统文化糟粕,那就是许多人都爱讲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看似无懈可击,实则不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在中国似是而非的悖论现象特别普遍,以德为先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例。
 
事实证明:在规则不明的社会中,德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当社会此时还硬要讲什么以德为先,人的投机天性就会想方设法用表面上的德行来装扮自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有什么效率。
本文将传统以德为先理念归类为似是而非的悖论,并不意为着不要德行,而是强调在当下人类道德水平条件下,不应该过分强调德行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大德不亏,不违法乱纪(常人德行水平),甚至于有诸多人们看不顺眼的缺点(德行稍差但危害不大),还是应当平等地为其提供基本的发展平台,这样的理念可能也会产生一些负作用,但社会会少许多伪君子,多些实干的人,即使可能也会少几个真圣人君子,但对社会的总体发展而言,利大于弊的概率可能还是要大些吧。
 
4 网上部分德才关系争议信息及评论
此引用部分网上关于德才关系的争议信息,并作简单评论如下。
4.1 企业用人以才为先是因为才,很重要。一个人要有一技之长方能维持生活,一个企业要有业务骨干才会发展,一个国家要有科技精英才能保证领先。有时它就是你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基础,真才实学几乎可使你走遍天下,畅通无阻。古有唯才是举,今有择优录取,也正是看中了才能。…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要靠人才,只有有了人才之后它才可能盈利,才能发展,等到发展大了之后才有实力去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培养并重用有才又有德的人…反驳:德很重要,我们并没有否定。但是请对方辩友看清楚我们今天的辩题:企业用人是以何为先。我们不能把墨子修身养性的东西搬到企业用人这个问题上。再者,企业的人才战略是企业最看重的,企业可以通过考试等方式选拔才高之人,以才为先具有可操作性,请问我们的企业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判断德高之人呢?怎样进行选拔?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呢?难到但凭他本人一面之词说有德就有德了吗?… (辩论赛:企业用人才为先 blog.163.com/hejianlong.123/blog/static/2 ... 2011-8-14
    我的评论:类似观点很多,许多部门选用人才时实际上就是这样操作的,因为德行标准尺度弹性太大,可操作性太差。
 
4.2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少数人才特别是少数干部品德缺失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对党对国家缺乏忠诚,丧失信念,言行不一;有的把市场规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放松品德修养,放弃个人操守,情趣低下,公德缺失。这些年来,我们清除出干部队伍的那些贪官、恶官、色官,恐怕一概不缺“才”,却是一概的缺“德”。他们当起吞噬国家财产的“蛀虫”来、搞起往上爬的作秀“政绩”来,玩起欺上瞒下的伎俩来,干起鱼肉百姓的勾当来……一个比一个“才干”。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朝说:“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观点,真是切中时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这句民间流行的俗语说得非常在理…(“以德为先”就是要“以德驭才”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0/26/co ... 2009-10-26
    我的评论:此论当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只列出了现象,没有分析原因,一些有才的官们为什么要缺德?因为缺德才能捞好处,而在制度管理不到位时,这种缺德的好处远大于其所失。人是有投机性的,在君子普遍较少的社会环境中想以德驭才,实是一种空想,还是以规驭才更实用吧。
 
4.3自从孔子提出了美德的重要性,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便大行其道,乃至一直沿用至今。正因为这个标准已经实行千年,人们便对它隐藏着的诟病视而不见。早在汉朝,就有了类似的选拔制度:举孝廉。要想当官,先有美德。于是,多少孝子为父母大半丧事,只为博得一个的美名,好进入官场。因此,东汉末年的官场上,尽是言仁义道德,行男盗女娼者。既然召的都是孝廉,那道德肯定不错吧,可东汉的官场不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官场干净。可见,德才兼备本是个很不错的选材标准,可召来的,不是迂腐的白面书生,就是虚伪的道学家。倒是有了,可你用美德感化外族不要入侵?去感化黄河不要泛滥?去感化暴民不要作乱?呸!曹操倒是个聪明人,果敢地喊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纵然小贪,纵然不孝,只要有文韬武略,只要效忠于我,来者不拒。正是这样一支人才济济的队伍,才能横扫中原,三足鼎立,早就魏武挥鞭的神话。这里并不是否定德才兼备,更不是否定道德。否定的只是一味用道德为标准衡量每一个人。这样的要求,不会构建出和谐社会,相反,会造出一个虚伪,两面三刀的社会,人人伪装出一副道德高尚的嘴脸…(德才兼备还是唯才是举:blog.163.com/yangsheng6810/blog/static/17 ... 2011-8-4)
我的评论:此文比较直接地批判了传统中国社会中“以德为先”理念在多数场合的虚伪性和不切实际性。
 
4.4易中天给曹操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德才兼备、唯才是举,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关于曹操用人,易中天先生还总结出八句话: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这就是曹操在处理五种关系的做法,在这个做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曹操的大气,其实曹操的用人之术也好,用人之道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大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嘛,大海为什么大?就因为江河流入大海的时候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鱼龙混杂。一个大海它能不能说,我大海是不能够接受污水的,我只能接受清纯的矿泉水?那就不成其为大海了。曹操恰恰就是有这样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君自我要,小人我也用,用什么?用其所长,只要大德不亏、大节不亏,什么生活作风问题、行为做派问题、言行举止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去管他。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哪有什么清一色的队伍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把自己弄得太纯净、太干净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作为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千万不要追求什么清一色。 (听"易中天品三国"---有感于曹操的用人之道: http://wenwen.soso.com/z/q145793762.htm)
    我的评论:由此可知曹操是比较务实的,他“唯才是举”后配套系列赏罚分明规则以规统驭之,效果显著,值得我们今天学习,为什么要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所缚呢?
 
4.5…之前,思考过这个问题,是围绕着德才兼备展开的。感到这句话太不实用,太空洞,并且可操作性太差,在现实中,真正任用干部,远远离开德才兼备四字,基本上是凭借个人综合实力。当时也只是有所感触而已。今天,才知曹操在特殊情况下提出的唯才是举意义的宽泛、与现实的高度吻合、较强的实用性,口号的倾向性与明确性!我意甚佳之。双举等于没举。单举是敢言,是信言。唯才者,第一先推才能。各种才能之中,品德是重要的一项才能罢了。百人百性,当是合理的存在!也因此,肯定才能的重要。而不只肯定品德的重要。因为,才能是百人通性,品德是百人中个别人的性质!品德是超乎人性之上的个人的修养。既是超,必先违。品德在有些方面必然跟基本的人性相背离。因此,只能是极少数人的自我要求。这样说,似乎有些不怕丑!丑些,才真。似乎不要太完全让个别人划定的逻辑圈子给限定住了。也就是要跳出思维定势。没人否定德才兼备。只是那更象一个哈哈镜,让人变得不象人了,缺少了人性似的。仿佛人具有的基本需求都是个错误!(我自己这么说,都感到这么说的痛快!)以后,我要完全抛开德才兼备的宣传口号了。进入唯才是举的领域。我认为这在个人认识上,是一个有意义的转变。特志之。它标志着:定向、更现实。它要求个人反思。(唯才是举,远超出德才兼备!blog.sina.com.cn/s/blog_48bfd0fb01007xou.html 2011-7-3)
我的评论:“才能是百人通性,品德是百人中个别人的性质!品德是超乎人性之上的个人的修养。既是超,必先违。品德在有些方面必然跟基本的人性相背离。因此,只能是极少数人的自我要求。”是此小文章的精髓,我认为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理念太超前于时代,空想成分较多,基本属于似是而非型悖论。在人类还不得不普遍性地为生存发展而忙碌的时代中,德行修养只是少数人的追求,绝大多数人都是道德上的常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用“唯才是举”理念选用人才并用阳光机制“以规驭才”远比传统的“以德驭才”具有更高效率,如此,也才可能真正地有助于我国复兴图强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