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建设: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桥头堡建设: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桥头堡战略的提出
2009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考察云南时,从调整完善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提出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12月,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确立了“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20104月,“云南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领导小组”成立;5月,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赴滇调研组认为,建设桥头堡条件已经初步具备;7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国家46个部委、企业组成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围绕制定支持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深入云南各地开展调研工作[2]
“桥头堡”战略作为中央为云南量身定制的发展战略,内涵十分丰富,内容涵盖了兴边富民、绿色经济、旅游合作、民族文化建设、西部大开发、贸易通道建设、周边国家交通网络建设、经贸交流平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新兴市场开拓、能源安全、周边外交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战略。目前,云南省开放“桥头堡”的初步定位已经明确: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沿边开放开发的合作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外向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以及西南重要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3]。这为云南省社会经济跨越式提供了较大空间。同时也必须明确,桥头堡建设需要产业作为支撑,要求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外向性,产业发展突破国内市场和资源的约束[1]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拥有特色鲜明的雨林风光、民族文化、历史遗产、边境风情,旅游资源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独特性、知名度和和吸引力。1985年,西双版纳在全省率先开始推进旅游业由接待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20多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目前,全州共有1个国家公园、7个国家4A旅游区,旅游产业要素较为齐全,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热带雨林、和谐家园、避寒胜地、神秘风情”、“三个好地方”(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好地方、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追求健康的好地方)旅游品牌效应初现。2010年上半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446.48万人次,同比增长18.3%,旅游业总收入35.18亿元,同比增长20.1%[4]
但是,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原来的主流路线地位逐步被丽江、迪庆、保山腾冲等热点路线打破,市场竞争压力加大;游客人次多,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较低,基本上属于数量增长型;国内游客多,海外游客特别是欧美游客少,与迪庆、桂林等地差距较大,客源结构有待优化;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文化体验休闲、冬季避寒度假旅游产品较少,与丽江、三亚等地差距明显。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西双版纳旅游发展所处周生命期分析,西双版纳旅游面临产业增长方式转型(从数量增长型到质量效益型转变)、产品层次升级(由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比重增加)的重要任务。
(三)桥头堡建设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有利于云南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制约云南与东盟合作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受各种因素限制,昆曼国际大通道老挝段“通”而不“畅”;老挝、缅甸人口相对较少,经济总量尚小,加之佛教文化的影响,国民需求层次较低,商贸受到很大限制;泰国大宗货物多选择海上运输进入中国,经由昆曼公路进入云南运输成本偏高且转运不便;东盟国家进口来源日益多元化,使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阻力加大;现代物流对途经地区的经济贡献不高,部分国家态度不够积极。
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这主要表现在:各国具有他国不可替代的垄断性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格局;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并具有社会、文化、生态等复合功能;中国人口较多,出游能力较强,消费水平较高,可以减少部分国家工业不发达导致的贸易弱势;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云南和泰国,具有市场合作、客源共享的共同愿望。桥头堡战略的提出,与云南省实施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国务院决定加快旅游业发展一起,将进一步改善西双版纳与西南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连接条件、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国内外游客通过西双版纳进入川滇黔开展出入境旅游活动,推进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与专项旅游产品的建设。(资料来源:李庆雷. 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国际化与旅游产业创新路径[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