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悖论探析
廖仁平
关键词:礼仪 礼仪悖论 礼仪空间 礼仪冗余
提 要:简介了部分礼仪内容并进行其间的悖论成因分析,提示中国当今礼仪建设中要注意人道可接受性、简明易用性、逻辑自洽性、灵活变通性等。
前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若从周公制礼作乐算起,中国的礼仪文明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其间不同时代对礼仪的认识及实践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认识与实践的差异是导致“礼崩乐坏”和“克已复礼”动态博弈的根源,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各种悖论。探究这些悖论的产生机理对促进符合现代文明价值观的礼仪建设有指导意义。
1 礼仪内涵及其悖论成因简析
《辞海》对“礼”的基本涵义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中国历代思想家在对“礼”的涵义和内容的阐述中,基本上将其归纳为三个层次:一是指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的总称;二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三是指礼节仪式和接人待物的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笼统而广义地讲,礼就是一种规矩,其中的大规矩在社会实践中会逐渐上升或固化为制度如国家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中、小规矩则或化为部门规章或化为乡规民俗等。这可从礼的起源研究文献中得到初步证明,如为秦汉礼法国家作了重要思想铺垫的荀子,在其“礼论篇”中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的内容得用一定的外在形式才能得以具体表现,这就是仪。礼仪悖论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老规矩在成就新方圆时的不匹配性。
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不同礼仪一定是为了不同特定目的需要产生的,古今中外不同时空中的人类社会进化出的不同礼仪方式都有其特定价值和意义。但动态发展过程中原既定礼仪中必有与新的主流价值相悖的内容(大多数属于昨是而今非即似是而非型悖论),可以说中国礼仪文明的进化史就是不断消除各种礼仪悖论的历史。
孺学精髓之一的“礼”,实质是一种封建等级社会秩序的诉求之一(三纲五常等内容),它当然具备内在的合理性,但因历代统治者们的自私改造使之渗入了太多的奴性糟粕,不仅其繁琐的各种“仪”令一般人无所适从,也使它与今天的平等、民主等价值观相悖太远,由此而致的诸多悖论既在精神上迷惘着中国人民,也在社会实践中迟缓着中国人民的文明化进程。
现在的中国,反礼教是不彻底的,各种官本位的存在及其许多官场潜规则的存在就是这种不彻底的具体表现。新中国虽然已经在宪法上承认人人平等,但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现象仍很普遍。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孺学集体理性持续了差不多两千多年,但在民主、平等、科学理念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软实力的当今,这种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集体理性已经越过了它的理性临界点而成了非理性的东西。宪政民主革命就是要消除这种集体非理性而建立一种伙伴式合作民主宪政体制。
2 中国现代化礼仪建设思考
礼仪的时代性: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特别强调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其礼仪规定也与此需要相符。但在平等、民主、科学、效率等价值观普及的当代,传统礼仪中许多东西都不再适用了。新的礼仪必须要与新时代价值观合拍才行。所有新礼仪规则都必须经过时代价值观的重新审查后才可以广泛普及。礼须是新时代的礼,它必须要剔除传统封建糟粕并体现出现代民主、科学、人权、平等、公正等当世普遍价值观。同时仪也须是新时代的仪,它应当简明、易学、易用而有效率。
扬弃传统礼仪注意事项:在扬弃传统礼仪中要注意两种极端。一极是精华糟粕,一并继承;另一极是全盘否定、追求西化。同时也要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法制建设可以取代礼仪道德建设,不必强调礼规,或认为礼仪的遵循纯屑个人私事,与他人无关,全凭个人好恶等等。
礼敬与礼遇:礼仪就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敬意或规范,所以,礼仪悖论产生原因之一就表现为表达敬意与规范的不协调。所以要注意礼敬与礼遇的区别和适度。规范的目的是确保秩序和效率,而敬意则需发自内心,然人的多面性决定了心存敬意者未必表达到位,而诸多内心根本没有什么敬意的从众者们或谄媚者们反而会假装出更多的敬意出来…所以原则上讲,礼遇对任何人都适合,但礼敬则只适合于特定人际关系…礼遇是为了确保人际交往的和谐和效率,所以应强调适度法则,繁文缛节效率较低且无聊。而礼敬是为了培育国民心中美好情感,让人懂得敬畏,也让高尚的贤圣者们能够得到礼敬,简约易行仍是最基本法则,比如说传统文化中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礼敬法则,相反,过多的“热情”往往与谄媚不远。总之,礼敬之仪宜简不宜繁,以防止谄媚者矫情正义者难堪。
礼仪体系结构性:社会礼仪体系建设中,可分为个人与社会机构两大部分,一方面为个人列出一些简便易行的一般通用性礼仪规则,让一般人稍加学习则可在诸多实践场合中通用之;另一方面社会机构在执礼中提供特定礼仪内容告知、引导、协调等服务。如此一来,不太懂多少礼仪知识的人也可以规范地参与社会事务活动,从而确保和谐与效率。
礼制与礼俗的动态发展性:在传统社会里,礼制适用上层社会,礼俗适用下层社会。民俗的上升和理性化,即形成礼制,它一般具有更多的国家强制性;对民俗进行整合,把礼制下沉,即形成礼俗,它一般具有更多的民间灵活性。礼俗是用来教化百姓的礼仪习俗,它对人们精神面貌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可以广泛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心理、意识之中,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实践中到底什么样的规矩上升为制度或下降为民俗,这要综合权衡其实用效率性,礼制与礼俗本质上是各种规矩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
礼仪的实用性与效率性:这关系到礼仪是否能得以发扬光大最根本的问题。它实际上是礼仪的人道可接受性、简明易用性、逻辑自洽性、灵活变通性等的综合结果。传统奴性封建糟粕甚至是“吃人”性质的礼仪内容当然要废除。过多过滥的繁文缛节一般人记不住也用不好,既无聊又易致无心失礼而不利和谐。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内容会让人无所适从。刻板没变化的硬性要求会提高许多特定场合礼仪的操作成本…
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的礼仪文献多局限于介绍或罗列各种具体礼仪内容,虽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但各种礼仪内容的内在时代合理性、逻辑自洽性、简便易学易用性及实用效率性等的宏观深层次分析研究成果较少,致使许多人对礼仪的认识十分混乱模糊,这必然产生大量礼仪悖论,这些悖论的大量存在既在精神上迷惘着中国人民,也在社会实践中迟缓着中国人民的文明化进程。
新的礼仪必须要与新时代价值观合拍才行。所有新礼仪规则都必须经过时代价值观的重新审查后才可以广泛普及。这种重新审查就是消除礼仪悖论的具体过程。一方面,礼须是新时代的礼,它必须要剔除传统封建糟粕并体现出现代民主、科学、人权、平等、公正等当世普遍价值观。另一方面,仪也须是新时代的仪,它应当简明、易学、易用而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