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资本论》出版已经100多年了。这部科学巨著的问世及其理论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人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人类进入21世纪,重读这部百年经典,我们依然为它巨大的理论魅力所震撼,同时还强烈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正从新的层面不断展现出来。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历史条件,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如何进一步拓展《资本论》研究的新领域,如何结合当代实践充分发掘和利用《资本论》这一宝贵的理论财富,这对我们广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读。

  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心血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必读的“圣经”。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它的写作和问世是特定历史条件和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而提供科学的根据。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由于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使他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精力。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资本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为当时和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最初捣毁机器的运动,逐步发展到有组织地要求缩短劳动日、增加工资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直至发展为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政治斗争。这些情况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资本论》的创作就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恩格斯曾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资本论》完整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内在矛盾和最后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无产阶级解放指明了道路。

  二、《资本论》的历史地位

  对于《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已有过很多权威的评价。但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丰富而日益深化,不可能总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今天再读《资本论》,我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工人阶级的圣经”这样的传统评价,也难以从几个学科的建树上对它的成就进行概括。结合当代实践,有学者认为,只有从人类先进文化的不同层面予以审视,《资本论》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的先进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理论著作汇集而成的,然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无可争议的只能是《资本论》。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完成了他一生中的两大发现。

  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了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研究他又“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才使马克思主义建立在牢不可破的科学基础上,使马克思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巨匠,为人类做出无可替代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2、《资本论》是融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组成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看问题的立场、观点,用这个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揭示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得出建立科学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因此,《资本论》是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典范。同时,《资本论》中所确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两大理论基础。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资本论》不仅通过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直至成为鲜活的实践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还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许多科学预见。所以,列宁说:《资本论》是一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由此可见,《资本论》乃是一部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全面地、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成果。

  3、《资本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即: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解释了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这是涉及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和明确。比如,过去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否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我们认为,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看,还是从一个多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检验看,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都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应该是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资本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思想,坚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动力的观点,这对我们今天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得特别重要。

  (二)《资本论》是当代经济科学领域的不朽文献

  《资本论》以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确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取得了对资本主义的全面的、科学的认识。《资本论》的成就把经济科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资本论》所确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毕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如同马克思本人所说,是被“称为‘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是“精髓”,“至于余下的问题……别人就容易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去探讨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今天,运用《资本论》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成果

  《资本论》的写作使马克思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荟萃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精华。在《资本论》中,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而且也包含了他对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的深湛见解,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使之成为19世纪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一座丰碑。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等著作揭示了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矛盾的科学的方法论。《资本论》不仅属于无产阶级,也属于全人类;不仅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人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来不朽贡献。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本论》以其卓越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征服了亿万读者。因此,马克思被称为“千年思想家”的千年伟人。

  三、《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共四卷,前三卷为理论部分,分别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第四卷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资本论》共有八篇序言和两篇跋。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恩格斯写了六篇;第一卷七篇,第二卷两篇,第三卷一篇。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一般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方面的关系。凡是别人看到的物与物的关系,马克思都把它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物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是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唯物辩证法“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84页)。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资本论》所要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但是,资本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的程度和形式是不相同的,为此,就必须运用科学抽象法,选择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最为典型和成熟的形态进行分析。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个典型就是英国。马克思以英国为典型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但是,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只适用于类似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比较成熟的国家,实际上“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因此,马克思说,“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把社会运动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灭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

  (三)《资本论》学说的阶级性

  《资本论》研究生产关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了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政治经济学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流行的理论也是不一样的。例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人们的阶级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公正无私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进行。但是,1830年以后,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古典政治经济学让位于庸俗政治经济学。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造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这充分说明政治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四、《资本论》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作为经济学的鸿篇巨著,其理论价值是什么?时代也要求我们做出新的解读。结合当代的实践,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有学者认为《资本论》不仅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论”,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化商品经济论”,是一部作为社会化商品经济运行方式的市场经济的理论经典。

  (一)《资本论》理论价值的新认识。

  “社会化商品经济”是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根据当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实践,对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有学者根据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辩证法,把商品经济划分为商品经济一般和商品经济特殊。商品经济一般是撇开了社会性质的商品经济自身,商品经济特殊则是具有不同社会性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一般是和社会分工相联系的,商品经济特殊是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的。商品经济一般也是不断发展的,并根据商品经济一般的不同发展阶段,划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扩大商品经济两类。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属于扩大的商品经济。所谓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即区别于简单商品经济,又区别与特殊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它是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丰富的共性所构成的一种新层次的商品经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其物质基础,此外,诸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经济的普遍形式、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表现为价值的运动和增殖、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等等,都是社会化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基本规定性。

  (二)《资本论》对市场经济的全面分析

  社会化商品经济可以要求不同的所有制关系与其相适应,但它的运行方式只能是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因此,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说,社会化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研究乃是《资本论》全书中一以贯之的内容。《资本论》既是一部社会化商品经济论,也是一部完整的市场经济论。

  1、 对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的研究。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是对一般商品经济的研究。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研究,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等商品中所包含的一系列内在矛盾,论述了价值规律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通过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分析,创立了劳动两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出商品通过交换才是解决商品内在矛盾的唯一方式。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的分析和对市场经济运动过程中的辩证考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激化,“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已经不能容纳日益发达的生产力这个内核,这时外壳就要爆炸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了。马克思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2、 对市场经济主体及微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作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的运动过程。资本的运动是通过资本所有者的活动实现的,资本所有者的意志体现了资本的内在要求。资本所有者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代表,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主体的分析主要是对资本的分析,不能脱离资本关系和资本运动来考察市场主体的活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二卷第二篇,正是在考察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单个资本流通过程的同时,完成了对市场经济主体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

     《资本论》第二卷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在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时,又详尽的考察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问题,进一步揭示了但各自奔作为市场主体的运动规律。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资本的增殖离不开运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则是从不同方面对单个资本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资本循环着重考察单个资本运动的条件,资本周转则着重考察了单个资本运动的速度,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无论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马克思都充分揭示了资本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并根据当时的条件,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从总体来看,基本内容则是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这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动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对市场机制及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

  《资本论》从第二卷第三篇开始,直至整个第三卷,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资本运动总过程的考察,深刻分析了市场经济的总体运动,揭示了市场经济宏观运行的机理及基本规律。这其中包括对市场机制及商品市场和各要素市场的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研究、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及国家干预的研究,需要政府根据市场失灵和缺陷不断的给予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正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发挥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而实现的,这种市场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早在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控机理,力争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总的来说,就是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内在机制,即市场机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前三篇全面而又集中的阐述了市场机制的原理及作用。综上所述,《资本论》一至三卷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中,同时也就对市场经济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考察,这种考察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

  五、《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论述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通过商品生产内在矛盾的分析,揭示了简单商品经济向社会化商品经济转变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就是通过分析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及其内在矛盾运动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38年,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三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编译局重新翻译了《资本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资本论》的传播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认真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深入研究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及其内在矛盾,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内容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页)。列宁指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学习《资本论》,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重点,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定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结合实践加以运用。

  (二)认真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不断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1页)。《资本论》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自身体制和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在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时刻伴随着经济危机、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全球动荡乃至军事冲突和战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趋尖锐的一个突出表现。资本主义终将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不会改变。

  (三)认真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性。

  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没有科学的价值范畴,没有对价值的形成、价值的本质及价值形式的科学说明,就无法分析复杂的市场现象,更难以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在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以价值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的一系列基本范畴,揭示了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这就不仅使复杂的市场现象能够在价值运动的基础上得以正确的说明,而且使人们认识了支配市场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使《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理论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资本论》把市场经济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而加以辩证的考察。马克思对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分析,贯穿于整个《资本论》一至三卷。从第一卷开篇对商品内在矛盾的分析,到后来在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中内在矛盾的充分展开,都显示了整个市场经济运动过程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马克思对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分析和对整个市场经济运动过程的辩证考察,使我们获得了对市场经济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不仅使我们能更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也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趋利避害,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认真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的主要矛盾,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立国、兴国、强国是新时期的三大法宝。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仅体现在理论本身,同时也体现在理论的实际应用上。我们党正是根据《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地完善了党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中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认识到《资本论》不仅是阶级斗争的革命理论,也是经济建设的科学理论。我们党自成立时起,就面临着艰巨的两大历史任务:解放前主要是革命武装夺取政权,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解放后主要是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我们已经完成,而后一个任务我们正在努力完成。当今的时代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论》理论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我们应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重新研究《资本论》理论的应用,特别要突破把《资本论》仅仅视为革命斗争理论的传统观念,要充分发挥《资本论》作为“建设的科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使《资本论》既是“一部政治的经济学,更是一部经济的经济学”。“《资本论》论资本,更是论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离不开《资本论》的理论指导

  (五)认真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资本论》的一些基本理论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劳动价值论是否已经过时,或者已为“知识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所取代?剩余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如何看待《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怎样从理论上说明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怎样认识和评价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行按劳分配?允许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等等。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给予正确的回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坚持、发展和创新。《资本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都是非常正确的,如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的经济规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再生产的一般条件,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等等,这些观点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资本论》提出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资本循环周转的规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商品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运动规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建设和发展才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世界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以后,和平、发展和合作正在成为时代的主题,《资本论》的理论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千年伟人马克思,将其一生贡献给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它倾其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不朽的理论丰碑,将继续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发展道路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