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大繁荣带动旅游大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当今世界,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旅游业也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发展的时期,旅游与文化呈现出深度融合、共生共进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是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越有吸引力。游客到龙江,外行看风景,内行看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真正内涵,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旅游与文化联姻才能做大做强。对此,我们要深化旅游文化特色研究,培育我省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展现我省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彰显我省旅游业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冰雪文化。我省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大冰雪”自然资源,同时,也积淀了深厚了冰雪文化。目前,我省冰雪产业迅猛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由冰雪资源转化为冰雪产业,再由冰雪产业向冰雪文化升华的转型和升级,具备打造冰雪文化品牌的基础和条件。

  (二)湿地文化。随着我省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速度加快,全省共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3处,总面积41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七分之一。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58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还拥有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4处国际重要湿地。我们不但具有广袤的湿地资源,而且,这些湿地蕴涵了环境保障、生态恢复、生命回归、鸟类栖息、空气净化等众多现代文化信息。

  (三)森林文化。我省拥有大小兴安岭、伊春、黑河等国家重点林区,林地和森林资源丰富,国内独有。森林作为天然、巨大、优质的大氧吧,对喜欢以养生、休闲、登山为主题的旅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国内不二选择。其中,凝聚着原始森林、地下森林、红松故乡、林海雪原、千年古树、珍惜树种等深厚的森林旅游文化。

  (四)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黑龙江一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较多的地区之一。在我国56个民族中,生活在我们黑土地上的就有48个民族,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是我国人数最少的五小民族。这些民族以及他们的祖先以其智慧和劳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丰富了多元一体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可圈可点的有大兴安岭的嘎仙洞文化、宁安的渤海国文化、阿城的金源文化三大亮点。我省作为多民族省份之一,各族人民在东北边疆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边疆文化、黑土文化。其民族语言、风俗、宗教、艺术、物质以及三皮文化、古墓遗址等,彰显出北方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欧俄文化。上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和运营,欧洲和俄罗斯侨民大量涌入,使得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建筑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素有“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欧俄文化和历史遗存在我省非常丰富。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省作为我国对东欧、对俄文化交往和边境贸易的前沿,形成了新的欧俄文化积淀。所以,我省无论从历史、近代还是现代,欧俄文化之厚重、之深远是其它省份难以企及的。

  (六)抗联文化。东北抗日联军同新四军、八路军一道,为东北人民的解放,为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黑龙江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抗联文化,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省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多有抗联的足迹和遗址,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要好好挖掘和展示。

  (七)北大荒文化。建国初期,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北大荒精神和文化。目前,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大农业的示范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丰富的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多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形成了黑龙江在国内旅游产品开发的独特优势,为我省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现代化大农业不仅要有大水利、大农机、大产业和大科技,还要有大文化(北大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