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到底有多难?


  古人常说读史可以鉴今,信者斯言!

  《明朝那些事儿》对一群所谓才子的言行举止记述如下(宋老师经常把读这些经今人演绎的东西,叫做“读史”):

  靖难开始了,建文帝眼看就要失败,朱棣已经胜利在望,在这关键时刻,解缙和他的两位好友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谈话,就在这次谈话中,三个年轻人确定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这里,我们要要先介绍解缙的两位好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胡广、王艮。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解缙这样的才子交朋友的,自然也不是寻常之辈,实际上,这两个人的来头并不比解缙小。

  说来也巧,他们三个人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是老乡关系,也算是个老乡会吧,解缙是出名的才子,我们前面说过,他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高考成绩至少是全国前几十名,可和另两个人比起来,他就差得远了。

  为什么呢,因为此二人分别是建文二年高考的状元、榜眼。另外还要说一下,第三名叫李贯,也是江西吉安府人,他也是此三人的好友。但由于他没有参加这次的谈话,所以并没有提到他。厉害吧,头三名居然被江西吉安府包揽,实在让人惊叹此地的教育之发达。足以媲美今日之黄冈中学。

  大家都是同乡,又是饱学之士,自然有很多共同话题,眼下建文帝这个老板就要完蛋了,他们要坐下来商量一下自己的前途,这三个人都是近邻,而他们谈话的地点选在了隔壁邻居吴溥的家里。

  在他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前,我们有必要先提一下,解缙、胡广、王艮、李贯都是建文帝的近侍,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他们对时局的态度很能反映当时一部分朝臣的看法。而四人中王艮是比较特殊的,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最有理由对皇帝不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那次科举考试中,他才是真正的状元!

  王艮经过会试后,参加了殿试,在殿试中,他的策论考了第一名,本来状元应该是他的。但是建文帝嫌她长得不好看,把第一名的位置给了胡广(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就这样,到手的状元飞了,按说他应该对建文帝有一肚子怨气才对,可这个世界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真诚。

  建文帝就要倒台了,大家的话题自然不会扯到诗词书画上,老板下台自己该怎么办,何去何从?三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是在心底作出的。

  三人表现如下:

  解缙陈说大义,胡广也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国。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

  谈话结束后的表现:

  解缙结束谈话后,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十分听话——“召至,叩头谢”。看看,多么有效率,召至,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

  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

  然后他从容自杀。

  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

  那一夜,有两个说话的人,一个不说话的人,说话者说出了自己的诺言,最终变成了谎言。不说话的人沉默,却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诺言。

  其实早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时,已经有一个人看出了他们各自的结局,这个人就是冷眼旁观的吴溥。

  就在胡广慷慨激昂的发表完殉国演讲,并一脸正气的告辞归家之后(他家就在吴溥家旁边),吴溥的儿子深有感叹地说道:“胡叔(指胡广)有如此气概,能够以身殉国,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吴溥却微微一笑,说道:“这个人是不会殉国的,此三个人中唯一会以身殉国的只有王艮。”

  吴溥的儿子到底年轻,对此不以为然,准备反驳他的父亲,谁知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了胡广的声音:

  “现在外面很乱,你们要把家里的东西看好!”

  两人相对苦笑。

  再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案例。

  据《糖烟酒周刊》2011年第9期报道:

  曾宣称“可能一辈子不减持蒙牛股票”的牛根生,又一次减持了蒙牛的股票。据港交所披露的股权资料显示,蒙牛乳业主要股东牛根生行使权证,沽出228万股集团股份,持股量由5.79%降至5.66%。加上其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的数次套现,其套现金额已超过20亿港元。但在外界眼中,一个不缺钱的人连续减持一家公司股票最大的可能性是不看好这家公司。

  在现实中,我们会经常见到解缙、胡广、牛根生这些的人物。

  一般人如此也就罢了,甚至包括解、胡、牛如此,也无关他人痛痒。问题是如果你身边的,具有一定权力和影响力的人也如此,你自然会头大。

  某企业老板。企业治理结构改造后,退居二线。新上任的领导班子对企业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造,包括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方向。一方面,退居二线后很是无聊,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改造又很不放心。于是经常会用一些无中生有的问题或者枝节上的问题提出质疑。

  比如,如何对待老员工问题。企业的老员工文化素质低,跟不上企业前进的步伐,也不适应企业新的经营环境。他们或者离开或者牢骚满腹。老板借此对经营班子大加指责,认为管理不够人性化。跟我说,老员工对企业曾经做出过很大贡献,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好处。说一次,我笑笑,说两次,我仍然笑笑。当说到三次的时候,我忍不住问到:以前企业发过财没有?老板说发过。我问道:那为什么当时不给他们公平的回报?并进而说,现在补偿他们也并不算晚,你愿意补偿吗?余下就轮到老板笑而不语了。

  这个企业的司歌就是“我们是一家人”。事实上,企业何曾真正将员工当成一家人了?口头上的一家与事实上的两家,在老板的认识里,分得是十分清楚的。

  很少管理者会承认自己不公平、不公正。事实上,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的老板,凤毛麟角。

  尤其是在风口浪尖或者矛盾中,认识自己是十分困难的。

  我近期一直在处理合作中的矛盾。

  很有意思。我本来应该是矛盾的焦点,因为我本来可以很有权。但我执意选择“顾问角色”---进入权力中心但不掌握任何真正的权力。在湖南、在湖北、在河南,合作方都是当地事业有成的老板,而我,则无可推辞地成为“和事佬”---居中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

  在这么一个有的人争权,有的人争利,有的人争权又争利的环境中,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简直就是一场“大戏”,越是争得厉害的人,越是信誓旦旦---对天发誓,对人拍胸。对于那些出手相争的人来说,你能相信他们的言语吗?

  最后证明了一个佛家道理:争为不争,不争为争。

  恩怨总是与是非相连。

  当不明是非的时候,必然出现恩怨。没有大局观,没有大是大非观,必然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结果。眼里没有了“泰山”,余下的全是是非与恩怨。

  不知恩,必生怨;不报恩,怨必生。

  在一时一事上,什么不正常的情况都可能发生,但是,就整体而言和长期而言,公道是存在的。

  这个感受在心理学上是能够找到根据的:越是处于主动位置上的人,越认识不清自己,越是言不由衷,越是会做出诸如自欺欺人式的举动。他们倾向于把自己认同的东西直接等同于自己的作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人最难得的是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