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惠及更多百姓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惠及更多百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难看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这次全会,传递出了这样一个积极信号,那就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惠及更多百姓,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的福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没有文化,文化的底蕴如何,文化的发展方向怎样,影响、引领和决定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和前进方向,而直接影响和受益的应该是人民群众、普通百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因此必须通过文化事业、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和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让人民群众广泛分享到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的职责所在,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题中之意。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特别重视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特别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一五”以来,随着多个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推进, 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明确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时代发展的选择、民族复兴的需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密切、互相作用。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文化历来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是对它们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将会阻碍经济、政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文化是经济、政治发展的软实力和推动力。而在这三者中,人是第一要素,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必然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需要;同时,文化素质不高的人,也不可能很好的参与政治生活。促进经济政治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文化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文化是无形的,更是有形的。离开具体而实在的文化服务,搞阳春白雪、故弄玄虚,谈不上精神的熏陶,只能是空中楼阁。文化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一种服务,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和力量。因此,文化发展的重点应该在基层,文化工作的归宿应该是群众。脱离基层搞文化,脱离群众抓文化,也就脱离了实际,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可能被西方文化、腐朽文化所占领。文化必须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大力推行文化惠民。

  应该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产业,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和基层的群众,还没有完全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很迫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要不断加强,尤其要向偏远贫困地区倾斜,要向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倾斜,让更多地方、更多群众享受到贴心周到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当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文化发展要有正确的心态,部分地方把文化建设当成“面子工程”,图书馆建在远离市区的地方,浪费了资源,却被看做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另外,国家需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大投入,文化工作者也要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改变服务理念,不要让公共文化设施形同虚设,不能让人民群众在我们背后戳脊梁骨,骂我们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

  不看广告看疗效,群众好才是真的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切实惠及更多百姓,让群众交口称赞,使百姓感到幸福,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大繁荣。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