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宽松或紧缩都不是问题


  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永远震荡在宽松和紧缩之间,再也玩不出什么新的花样,而且往往是在一项措施还没有显现出效果的“延迟”时段内,政策的方向又改变了,谁也搞不清楚之前的政策效果会不会出现以及后来的政策效果会不会与前冲突或者是顺延。

  其实,货币政策的宽松或者紧缩都不是问题,这个问题要从货币的流动渠道方面来理解,才能够看出问题的端倪。

  货币从央行到经济体,中间要经过一个“商业银行”的环节。在经济活动中,商业银行的角色非常特殊,它一方面是经济体中的一部分,本身是一个逐利者,是企业,另一方面又承担着执行央行货币政策的责任和功能,虽然不像央行的主裁判角色,但也至少可以说是一个“边裁”,这种情况导致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居民和实体企业往往要比商行低人一等。

  当前各国央行的货币发行,都不是依照人人平等的原则来“按人发钱”的,而是首先注资到商业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借贷给企业或者个人。这种货币发行模式导致了所谓的流动性在整个经济体内的不均衡分布,总体上的宽松或紧缩并不是表现在人们希望的领域的宽松或紧缩。当有增量货币注入时,商行之类的金融机构首先得到这些增量货币,流动性立刻增加,但是真正需要货币的实体企业和居民并不能同时得到这些流动性。

  另一方面,当央行实现所谓的紧缩政策的时候,货币流动的方向改变,末端变成的前端,货币流首先从企业和居民手中流行借贷给他们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紧缩的效果首先体现在实体企业和居民的经济活动中。

  商行这种金融机构在货币流动中扮演者“蓄水池”的角色,上游缺水时,它可以从下游回收补充,上游放水时,它会首先蓄满自己的库容,然后才是向下游放水。所以,商业金融机构其实有着对付流动性问题的充足手段,可以双向补充自己的流动性。就像“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者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吞噬货币的魔鬼用来讽刺华尔街一样。

  因此,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实体和居民领域发生了问题,而不是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有问题,故而拯救金融危机的措施要面向实体企业和居民,而不是面向金融机构。或者,如题所说,宽松或紧缩不是问题,从哪里开始宽松或紧缩才是问题否则就会发生QE式救市的弊端——整个经济的发展持续下滑,但是华尔街依然赢利可供,救了金融而无助实体,才是救市政策无助于缓解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的原因。

  之前曾撰文指出,央行实际上一直在向经济体送钱,而不是借贷。借贷是要回收本息的,但是谁见过这么多年来央行造币厂的仓库里堆满了自己印制的钞票?何况经济体无权制造货币,即便央行能够全部收回本金也不可能收回一个铜板的利息。所以,所谓的货币发行,实质上是货币赠送。

  因此,货币政策的差异,只是松多松少的问题,没有紧。央行会告诉大家,本季度货币发行比上个月减少了多少,但还是发行了,而不是没有发行,是发行的少了,不是回收了。用官方语言讲,“紧”就是“松幅”减少了,还在“松”,还在“送”。

  央行之所以一直在“送”货币,因为第一,那也是无奈,它无法收,因为货币的所有权一经赋权与人,便不可回收,这是私有权不可侵犯的原则。第二,它没有必要收,自己就是惟一的货币制造者,回收货币干吗?

  那么既然赠送,赠多(宽松)赠少(紧缩)就不再算是一个什么问题,但是存在一个受赠人是谁的问题,需要救助的人究竟是谁的问题。实际上是央行一直都在选择性地、定向地送钱,而不是按照谁需要直接送给谁的原则送钱。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这个货币拜物教的社会里,谁不想要钱呢?谁需要的钱多谁需要的少呢?恐怕谁都不愿意伸的手比他人短,所以解决之道只能采取公平原则,即“按人发钱”。

  当实行“按人发钱”时,央行其实就没有什么货币政策了,只要把好“按人”这个关口就行。此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能很好的融为一体了,因为财政政策的原则也应该是“按人(转移)支付”,央行按人发钱实现了根本上的初次分配的公平,财政按人转移支付则形成了二次分配的公平,此时,“公平”就成为了两项政策的共同原则。而现在,货币政策的定向发行方式制造了原始的不平等,财政政策就成了事倍功半的笨着了,变成了“先污染后治理”了。

  “按人”公平吗?算不算“绝对平均主义”呢?行得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