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还须让位于“调结构”


  核心提示:我国历年经济增速远远高于五年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多个省份经济增速远高于国家增速。一方面,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赶超战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是以透支未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原题: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并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发达经济体呈现“无就业复苏”,经济增速缓慢提升,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复苏态势强劲,并开始承受通胀压力。 

  复苏进程不同步,一方面导致西方发达经济体不断通过向经济中注入流动性,防止陷入通缩的泥潭,但此举为全球经济稳定运行埋下隐患;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在收紧流动性抑制通胀的同时,承受着热钱涌入对金融稳定运行的冲击。 

  某种程度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旧的全球经济秩序。经过危机洗礼后,世界各国面临着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挑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大大提升,但未来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面临诸多挑战:人口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低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即将结束,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愈发凸显,各种要素价格面临调整压力。 

  当原有竞争优势不在时,我国经济增长似乎走到“十字路口”。在这种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增长结构是应有之义。将经济增长由过于依赖外需向内需转变,由过于依赖重工业向服务业转变,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之前,调结构的呼声就十分强烈,只不过危机爆发,“调结构”让位于“保增长”。未来5-10年,若世界经济形势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调结构”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目前“调结构”面临的困境是:各种体制机制调整严重滞后于“调结构”的内在要求,从而容易导致“调结构”流于形式,甚至更进一步强化不合理的产业和需求结构。 

  一个明显的例证,我国历年经济增速远远高于五年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多个省份经济增速远高于国家增速。一方面,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赶超战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是以透支未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称,全国多数省份把经济增速目标定得过高,没有冷静考虑相关环保问题。目前,全国只有五、六个省份将今年经济增速目标定为8-9%,其余大部分省份都定在10%以上,有些甚至希望在未来五年实现GDP翻番。 

  不合理的政绩考核、财税、监管体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利益集团,社会转型期法治环境不健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全,再加上路径依赖,多种因素交织,预示着经济转型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唯有不断改革创新,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才能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郭洪海,新华社经济分析师。文中所述仅代表其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