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治堵措施叫“礼让”


     一直很喜欢 “六尺巷”故事,说是康熙年间大官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问题上发生争执,张家人飞书京城想让张英“摆平”吴家。张英大人阅过来信,挥笔回信赋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见信很失望,但也主动将垣墙拆让三尺。而吴家人看到张家的豁达谦让后非常感动,也把自家围墙向后退了三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的佳话。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汽车已成为与手机一样的生活必需品,但随之而来的交通问题成了北京的“心头大患”。2010年12月24日,北京市发布了控制车牌发放、尾号限行、外地车辆工作日高峰时段禁入北京五环等一系列的强制治堵措施,这势必对减少客流量、缓解交通压力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很多时候的交通拥堵并非车多人多的原因,那些抢行、逆行、强行并线等不文明的驾车行为则是拥堵的“祸首”。所以,除了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硬性治堵措施外,还有一种软性措施尤为重要,它应该常驻人们的心中,那就是“礼让”。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与“仁、义、智、信” 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五常”,成为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而将“礼”的准则付诸于现实生活中,其表现就在于“让”。“让”即为忍让、退让、不争与谦和。伟大思想家孔子有言“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说的是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就无所畏惧,而不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则无法真正的实施“礼”的准则。从尧、舜、禹三代的逊位禅让到唐太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再到现代社会的民主协商,无一不是谦逊礼让的表现。

    大千世界中的各个因素原本就是相生相克、和谐并存的,在这种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中,一味的“争”“抢”“夺”并非是保障自身利益的唯一方法,尤其是在交通问题上,互不相让的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在僵持不下之时,选择忍让、退让的一方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才能实现长久而完美的双赢。

    有一年的交通安全提示语特别好——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在拥挤的现代都市里,“礼让”可谓和谐交通的准则,更是现代人的行为规范。在治堵的问题上,我们不妨从传统的文化中去寻找方法,人人践行礼让,平和谦逊,道路一定能畅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