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文明


尴尬的文明

 

近期中央文明办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17个城市进行了公共文明指数的测评,山东临沂、江苏扬州、广西南宁、山西长治、福建福州等市名列前茅。为了光大文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对这几个城市进行了实地采访,并在《焦点访谈》播出。但是,看了节目中播放的央视记者对山东临沂的采访,我感到很不是滋味。

为了诠释城市的文明,央视记者选择了山东临沂市城郊七里沟七位老人在学校放学的时间在学校门前人行横道执勤的事迹。临沂城郊的这所小学校门前有一条马路,放学的很多小学生每天都要通过校门前的人行横道穿过马路,为了让放学学生们安全通过人行横道,这七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不管刮风下雪,都会按时来到这个过街路口,在斑马线上拉起挂有彩旗的绳子,阻挡过往的机动车,以便学生们安全通过斑马线。据说,这七位老人已经坚持了十三年。

我也很赞赏这七位老人的拳拳爱心,更为他们十三年来的坚持不懈而感动。但是我认为,这七位老人固然可敬,但以此来佐证临沂市的城市文明程度,很不恰当。

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专供行人用的过街路口,画有明显的斑马线,并装有红绿灯的过街路口,这七位老人为什么还是按时来到这个过街路口,为孩子们执勤?其原因就是“家长还是不放心”?家长有什么不放心呢?那当是野蛮驾驶。在我国,机动车野蛮驾驶屡见不鲜,超载、超速、闯红灯等等,等等。就是在标有学校路牌的斑马线上,很多司机也是毫不减速地驶过。这才是“家长还是不放心”的根源,这才是这七位老人不辞辛劳按点执勤的根本缘由。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主要是体现在市民的文明素质上”,《焦点访谈》如是说。但是,当机动车的驾驶员不是自觉地避让人行道上的行人,而只有在老人们的“旗绳”前才会停车的话,这能体现出哪点文明素质?如果只有在监督下,汽车才会停车避让行人,那么,又该需要多少老人去人行道口值守?难道真的要像《焦点访谈》里所说的“让每个市民都能投身其中,共同担责”不成?

在设有红绿灯,明显标示人行横道的路口,还需要让本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们风雨无阻地值守十三年,这不是一个城市的文明,而是文明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