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写了一篇文章《 北大不招“偏才”是因为“玩不起”》,并提出我国当前的大学系统和学籍管理条件,根本不适合偏才的成长。在这样的大学中,最终只能导致偏才的“毁灭”。因为我国的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也就是为了培养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人。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所以,在大学教育中,要进行通才的培养,也就是全才(我也称之为“庸才”)。
一位网友留言说,“按这个逻辑,国外大学里全科通过的毕业生也都是庸才?达芬奇,牛顿之类更是庸才中的庸才。只有其他科不及格才算偏才?以现在的要求,大学的那些课程通过仅仅是基础而以,基础都打不好的偏才,除了极少数文艺方向外我是不信能做出什么贡献来。”
其实,这种思想代表了一大批人的看法,他们认为,大学的通才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是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的起码尺度。我认为,大学的课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能力的衡量尺度,而且也是这些人今后在工作与事业发展中最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满足国家与人民需要的基础。这样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是具有广泛基础和多种发展潜质的人才,是适应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既是全才,也是普遍性的人才(就是庸才,这个并没有贬义)。
但是,正如韩愈所说的,千里马是与众不同的,如果不能给千里马以合适的饲养条件,就会毁掉千里马,因为在适合于普通马的条件下,千里马反而表现得不如普通马了。这就是我们应该关注“偏才”的重要性。
虽然,大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家或者一个教师,他的目标却不仅仅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也应该发现具有发展潜质的人,使他们能够自由发展并走向成功。
网友的留言提醒了我,所以,我去查了有关达芬奇、牛顿等伟大科学家的相关资料。结果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在对于世界科学和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很多人都并非是大学教育的成果。这主要有几种情况:
1)从来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伟大人物。在大学产生之前的时代,有过很多对世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为了不授人以柄,我们就不讨论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创建于1087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我们只讨论1087年的人好了。网友提及的达芬奇恰恰就是属于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伟大人物。生于1452年4月15日的达芬奇所在的意大利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大学,但是,14岁的达芬奇却进入了著名艺术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学习,当时韦罗基奥的作坊是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在这里,达·芬奇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最终成为了一名精通艺术,又具有丰富想象力和科学设想的伟人。无独有偶,美国著名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家境贫寒,所以很早就开始工作,从来也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他,却在很多领域中做出了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比如白炽灯泡和电影等等。
2)进过大学,但没有完成大学学业的伟人。大学是培养通才的地方,但是,并非适合每一位具有出众才华的人。例如,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曾经就读于著名的比萨大学,但是,在大学里伽利略很少上课,一上课就对教授们教课的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使教授们难于回答,在教授们的眼里,伽利略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坏学生。于是,他的父亲最终决定让伽利略退学去做一名店员。不过,由于贵族的推荐,4年后,大学没有毕业的年仅25岁的伽利略成为了比萨大学的教授,并最终成为改变世界的著名科学家。与他相似的是,现代首富,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先是进入了哈佛大学,但却在3年级时退学去开创软件公司了。
3)进入大学,在大师的引导下,最终成功的伟人。大学虽然是一个培养通才的地方,但是,在大学里也有心怀雄伟目标,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大师。例如,网友提到的牛顿先生,在1661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进行学习。但在前2年的学习中,牛顿与其他学生没有区别,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直到1663年,卢卡斯讲席教授巴罗给他指引了一条科学之路,他成为了巴罗的助手,并在后者的培养下,逐渐成为了一名科学巨匠。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培根也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的学生。由于大师在大学中并不是经常可以遇到的,所以,国外的人更关注的是您的导师是哪一位,你毕业的研究所是哪一家,而不是像我们的很多国人一样只要听说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就趋之若鹜。其实,一所大学太大了,学科总是有不均衡的,并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科都是最好的,甚至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科都是好的。任何一个大学,也都会有其短处,甚至“垃圾”学科。
4)在大学的环境里,顺利成长起来的人才。这类人才中,医学专家是最多的,尤其是免疫学界的著名人物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大学毕业的。例如,牛痘的发明人,现代免疫学的开创者爱德华·琴纳,免疫学之父巴斯德,第一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范·贝林等等都是大学培养出来的。所以,看来医学,尤其是免疫学的发展依靠的主要就是庸才。这么看来,我现在这样平庸,就是教育的结果,也是专业的需要:)。
其实,我们的大学,包括国外的大学,都是适合培养通才的地方,而不适合所谓的偏才发展,也不适合天才的发展。因此,为了给天才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的社会不应该只是给青年人成才只有上大学这一条出路,而是应该允许没有大学的成才。前一段时间,南方科技大学开始招收学生,很多人都在叫好,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如果南方科技大学真的要打破大学教育的弊端,就应该放弃办大学的架子,而应该立足于办好一个研究所,一个“韦罗基奥式的作坊”,一个为了天才和偏才发展的平台。应该放弃传统的通才教育式的本科教育,直接招收具有发展潜质的人,从高中,不经过本科阶段,直接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习。从而,彻底颠覆传统的本科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理念由培养人才转变为孕育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对天才和偏才的发展有利。才能使每个人都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就是成才。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