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复称元旦是中国崛起的第一步
黄守愚
去年,冯骥才先生撰文呼吁元旦(今谓之“春节”)申遗,不仅引起广泛关注,将中国传统节日申遗推向了高潮,而且有利于全面地阐释传统年节的文化意义。而在最近,辞旧迎新之际,孔子雕像树立天安门广场旁边,给中国文化送来了春风,像秋风先生马上撰写《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一文,为封建时代(封建诸侯也)的孔子辩护,阐释中国的“自由主义”。 无疑,秋风先生对孔子的阐释,是当下的,建构性的。正如中国文化吸收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而自立面目,最终形成中国文化话语的佛教,当下的中国应该兼容并蓄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吐纳之消化之,再建构中国文化话语,确立自家面目,所谓新“中国文化”。 会通中西,综合创造,缘饰传统,内圣开新外王,这是当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使命。
鄙人认为,建构中国文化话语,创造新“中国文化”,制定中国文化话语体系下的文化规则,确立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事关中国的崛起与将来的世界地位。因为在欧美霸权话语体系下,中国文化处于被打压的处境,是非中心话语,所以中国文化界应该有文化自觉与文化使命感,创造中国文化元话语,推动世界话语的多元化,为中国的崛起赢得话语权。
现今的1月1日,是西洋历法,可称作耶历或格里历,不是夏历。考诸历史,“元旦”是夏历元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但是自从将耶历1月1日称作“元旦”以来,人们数典忘祖,习以为常,从不反思这个称呼的由来及其思想背景。
为什么会出现今天之局面?就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洋化运动与屈从欧美话语霸权体系造成的恶果。晚清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仇恨满清,恨屋及乌,加之历次革新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于是乎怨恨自身文化,恨不得变成白种人,以跟屁于欧美为荣。无视这一段历史,我们无法理解当时的仁人志士削足适履、邯郸学步地将夏历元旦移植到耶历1月1日的苦衷。
中国人固然要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但是不能放弃自身优秀文化成果,亦步亦趋而自丧本来面目彻底西化。归根结底就是在文化上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其实康有为先生早就在《大同书》上说,耶历是私历,不是公历。今人何苦崇洋媚外呢?近一百五十多年来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屈辱史,逐渐不自觉地将欧美霸权话语奉为了世界公理,并以融入这一霸权体系为荣。恰恰相反,这不是中国文化应该走的道路。
时间与空间是文化的大舞台。没有属于中国文化话语的时间,中国文化就不存在。因此,再次将夏历正月初一称作元旦,而把格里历1月1日称作耶历(或西历、洋历)新年,是除旧布新,建构中国文化话语的第一步,与孔子雕像树立在天安门广场旁边一样重要,事关中国的崛起。
黄守愚匆草于许美堂
庚寅十二月二十九日
耶纪201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