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背后的逻辑


    1月26日刚推出新国八条,1月27日晚上沪渝的房产税开征方案就迅速面世。时间如此紧凑,让人很难用巧合来做解释。其背后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逻辑和深意。

 

    这个逻辑是什么呢?

 

    我在《当房产税之“矛”刺向新国八条之“盾”》一文中曾经将新国八条比喻为抵御房产税的盾。这两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调控措施,中央政府的决策机构真的疏忽或者真的不知道吗?

 

    不!不仅知道!而且是有意为之!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看看其中的逻辑关系。

 

    任何一项调控措施的出台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但是解决什么问题,所要解决问题的重要程度,却是有着内在顺序的。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有三大问题必须面对。即: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权问题(又称政治问题)。这三大问题有着内在演化逻辑。经济问题可以演化成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可以演化成政治问题。是否演化以及何时演化,则取决于某个问题的严重程度。

 

    根据这个问题演化逻辑,我们来看看新出台的两个调控措施分别能解决什么问题。

 

    新国八条最有影响的内容是限购。限购直接解决的问题就是控制房价。但是,控制房价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并不是问题本身。这个本身的问题是由于持续的房价高涨引起的群体性的社会不满情绪。由于这种不满情绪的普遍化,导致房价这个单纯的经济问题逐渐演化成了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房价越调越涨,似乎故意与中央政府作对。当中央政府感到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且感到此问题可能影响到执政的权威时,那么动用一切可能有效的手段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所以,新国八条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来的。限购,虽然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一充满行政色彩的手段略显霸蛮。但是在目前民怨沸腾的情况下,限购措施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地平衡各方利益,可以让鼎沸的社会不满情绪得到暂时的缓解。

 

    政治只问需要不需要。经济才问合理不合理。

 

    再看看沪渝房产税。

 

    从沪渝房产税的方案上,可以看出房产税的本意是为地方政府开辟稳定的税源,从而为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提供财政支持。因此,房产税解决的是经济问题。但是,由于房产税在立法方面的先天不足,导致房产税在讨论阶段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议论甚至质疑,以至于快喧嚣成了社会问题。那么房产税有没有可能演化成社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威胁到政权呢?

 

    无人得知。中央政府也无从判断。怎么办?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投石问路。先把房产税可能波及的影响面缩小,然后再推出去。

 

    这就是沪渝房产税方案尽管早就编好但一定要等到新国八条之后再推出的原因。

 

    新国八条可谓一箭双雕。既直接控制了房价,又缩小了房产税的实施对象。从而将房产税可能引起的不稳定影响降至最低。

 

    因此,沪渝房产税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操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沪渝房产税的试点是中央政府关于房产税亮出的一张牌。至于最终是否将房产税这张牌打出,要取决于亮牌后各方的反应。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沪渝房产税所引起的躁动仅限于经济问题,那么更大范围房产税的牌就可能陆续打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