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律师淘宝潘家园


  在潘家园淘宝的“老外”,许多人的眼力比中国收藏者还“毒”

    采访时间:2009年春。

    采访地点:潘家园、橘子水晶

    受访人:Mr Bill Clinton(贝尔),英国律师、古董收藏家。

    采访人:本书作者。

    我认识贝尔先生极具戏剧性,2009年年初的一天,我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西边摊位上买一个红山文化时期的红陶人头像,正打算付钱的时候,身后传来一声:“这个头像您可以让给我吗?”每一个字都是普通话发音,但音调却怪怪的,一字一顿,指定是“老外”。

    我回过头,果不其然,大鼻子西人。

    “对不起,我太喜欢中国文化了,越古老的我越喜欢!”看起来对方是个内行,最少不是一个“洋棒槌”。

    怎么办?只好让给他了,谁让这老外嘴甜,张口就说“我太喜欢中国文化了”!中国人嘛,谁不爱戴高帽子?

    “8百块钱?哦,太便宜了!非常感谢!”看来这个老外没在潘家园买过东西,否则不会这么说。在摊上“捡漏儿”的人,捡了再大的便宜,也只会说买贵了,而不会说“噢,太便宜了!”

    “朋友,认识一下,我叫贝尔,来自英国!”为了感谢我忍痛割爱,贝尔约我到他住的桔子酒店喝咖啡。于是,便有了这一次随机采访。

    记者:“贝尔先生,刚才听您说,您很喜欢中国古代文化,请问您是不是收藏了不少中国文物?”

    贝尔:“哦,我是很热爱中国古代文化,也很喜欢收藏,平常除开律师工作以外,其它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搜集我喜欢的古代器物。这么说吧,把我们家族三代人的收藏品搞到一起,完全可以办一个不大不小的博物馆。但是很抱歉,尽管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可这一个陶制人头像,还是我收藏的第一件中国文物,也许从今天开始,我会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记者:“可以告诉我,您的藏品主要有些什么吗?”

    贝尔:“画,现当代西方艺术家的油画,也有一些来自非洲的木雕和古希腊时期的石雕。哦,我记起来了,还有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藏品,中国的唐三彩马!前几年在香港买的,漂亮极了,但是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告诉我,它是一件赝品!”

    记者:(笑)“您真幽默!作为一名收藏家,您对中国文物有多少了解?”

    贝尔:(夸张地)“中国文化非常了不起!秦俑、唐三彩马、石雕造像,很多很多!”

    记者:“您了解景德镇官窑瓷器吗?”

    贝尔:“哦,当然,很了不起!我们家里原来有一只非常漂亮的18世纪的中国彩色瓷瓶,10几年前我把它非常便宜地转让给了一位朋友,后来那个朋友拿去苏富比拍卖,他告诉我卖了100多倍的钱!”

    记者:“既然那只中国花瓶那么值钱,您为什么要转让给别人?”

    贝尔:(耸耸肩)“我不是古董商人,我是收藏者,我只对一些有历史沉淀或者非常有个性色彩的艺术品感兴趣,而不是什么值钱就藏什么。比方说,一些油画大师的画作,有的一生就画那么几十张画,有着独一无二的思想和笔触,非常宝贵。还有非常古老的艺术品,像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都是我敬慕的藏品。可是据我所知,在中国是禁止买卖那些古老文物的!”

    记者:“您听说过一只名叫“鬼谷子下山”的中国元代青花大罐吗?”

    贝尔:“在报纸上看到过,就是一个干巴巴的秃顶中国老头儿,坐在两只老虎拉的小车上面……真没想到,那只罐子的成交价会有那么高,好像是1500多万英镑。”

    记者:“您对这场拍卖怎么看?”

    贝尔:“不止这一场拍卖会,还有今年在法国拍卖的铜兔子铜鼠,很少英国人对这些消息感兴趣,因为佳士得、苏富比经常会通过商业炒作让这个世界变得颠三倒四。所以,英国现在一般的青年人,热衷于收藏的人数越来越少,他们不想参入到拍卖行那些无聊的金钱游戏当中去。”

    记者:“您能告诉我,您熟悉的朋友当中,热衷于收藏中国文物的人多不多?

    贝尔:“对不起,他们都非常热爱中国艺术,但是目前还没有人注重收藏中国文物。我想以后也许会的。”

    记者:“为什么是以后?”

    贝尔:“因为以后中国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具有魅力!”

    最后一句话让我刚有些高兴,略显天真的贝尔又补充说:“你们中国人不都是这么讲的吗?”

    尽管采访贝尔律师没达到我所希望的效果,但起码那位英国绅士没怎么让我尴尬。在记者对其他一些国外收藏者的采访过程中,听到更多的是一些中肯却很难为国人接受的言论。诸如:

    “中国人好大喜功,哪怕拍卖行将一件普通不过的拍品炒作成中国国宝,他们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它买回去请功、登报、上电视!”

    “中国富豪看重面子,把接受拍卖行送来的请柬视作荣誉,能参加一次晚宴就更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为了报答拍卖行,他们进入卖场,就必定要血战到底,毫不吝啬、大把大把地砸钱!”

    “中国的收藏者就象一群没有主心骨的羊,佳士得、苏富比就像两只牧羊犬,他们一驱赶,中国人就呼啦啦地跟上去,指东买东、指西买西……”

    在外国拍卖行混过的同胞叹息国人“太傻”、“太实诚”,可到底是太傻还是太实诚可能要因人而异。但是,那些赚了我们同胞的钱,却反唇相讥嘲笑我们“好大喜功”的老外,却实实在在地点出了国人共生的软肋。也许我们可以无奈地责备西方人读不懂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却无法回应别人讥讽我们只知道秦皇汉武,而不知道亚历山大帝是谁。也许我们还可以自豪地显摆元营清宫里精美绝伦的彩瓷美玉,却同样无法阻止别人去仰慕欧洲大皇宫里美轮美奂的金银餐具和壁挂。文化差异本来就客观地导致了审美偏差,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把自己的光环强加到别人的头上?真正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或许不会张口就说:“5000年文明征服了谁谁谁”,也不会天真地以为中国天价文物的出现,真的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地位”提高了中国的文化地位。相反,真正懂得了文化差异,我们倒是能够更加客观地去判断艺术品市场上的泡沫,识辨甜言蜜语背后的欺诈与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