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它十年紧日子


【本文摘自本人2009-05-02所发的一篇博客《过它十年紧日子》

过去,我们吃的“两碗饭”,吃到现在,米粒儿已经不多了。

这第一碗饭,政府巨额投资饭。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即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直到2002年,5年共投入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飞机场、城市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城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万亿元之巨,拉动了钢材、水泥、机电设备、能源等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也带动了就业和打工。

这第二碗饭,低端加工品出口饭。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我国广东、江浙等沿海省市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服装鞋帽打火机电视机等低端加工品大量出口欧美,Made in China充斥了洋人的家庭。他们从股市、房市捞取的美钞,换来了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同样也带动了我国的就业和打工。

可是,这“两碗饭”,快要见底了。

首先,投资是有限度的。国际上评价财政赤字风险就有一个负债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的指标,不宜超过60%。虽然截至2008年年末,我国国债余额约5.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不到20%。可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作为分子的国债是多么的实实在在,而作为分母的GDP水份有多大。况且我国还在继续投资万亿计的国债于建设项目。另外,投资有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随着投资的增加,每增加一个投资单位的效益,必然会越来越小。君不见高速公路上集装箱车子星星点点?

同时,低端加工品的市场也是有止境的。美国今日的经济萧条,表象是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所致,实质是需求满足导致无处花钱的结局。房子、车子、一家子都有,需求的链条断了,作为金融货币手段的股票,以及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更是抵押品、泛货币的房子、车子转不动了。如果还有需要大把大把花钱消费的地方,我想,他们的泡沫不会吹破,而只会继续玩那生钱的游戏,用之购买所需的生活必须的实物产品。

虽然,中央高屋建瓴,将第一碗饭的内容有所调整,用途改变,倾斜于民生和产业振兴计划,但其边际效应有待观察。尤其是助推一般生产和制造业加工扩能,其可能的作用值得认真评估。而加大出口退税等鼓励政策,对于饱和的市场而言,效果极其有限。

那么,路在何方?在于新的“两碗饭”!

这第一碗饭,扩大内需饭。

广大农民有强大的需求欲望,却没有太大的需求能力,荷包不鼓。前些年打工,只是比扒土强几分钱,积攒的几个子儿都砌进了墙里,装进了娃儿的书包里,还参加“新农合”看那拖了时日的老毛病。城里的人们也有强大的需求欲望,买别墅、小汽车之类,同样没有太大的需求能力,账上浮亏。这些年来,股市飞流直下三千尺,楼市也萎缩一团,钱将不钱了。

好在中央明察秋毫,逐渐加大对农民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千方百计刺激股市,力稳房市,无奈国力有限,这口饭只能慢慢吃。

这第二碗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饭。

我的祖国啊,什么时候您能够像阿莫西林药片、英特尔芯片、波音飞机那样,一本万利地出口产品?让Made in China不同凡响!这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但我深知,它绝非一日之功唾手可得。这口饭更是只能慢慢吃。让发明创造之风更猛烈地吹吧,像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乃至生物时代那样,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应该生出铜锈,而应该金光灿灿发扬光大。我顺便高喊一声,游回来吧,海龟派,是时候了,像钱学森当年那样。

由此而来,过去的两碗饭,政府巨额投资饭、低端加工品出口饭,就要说拜拜罗;新捧的两碗饭,扩大内需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饭,是急也急不来的。

那么,与其只想过去,捶胸顿足烦闷失望希望信心,还不如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平和平静而又平安地、大不了从头再来。 

预备……开始……过它十年紧日子……